換日線專欄作家 盧冠安
最近幾年,不知道是為了「抗衡中國經濟霸權」,還是台灣人真的開始瞭解東協這片廣闊而複雜的大地,不少媒體興起「東協熱」。然而,多數報導偏重於東協的「片段」,而缺少整體觀點,今天這篇文章將為大家分析「東協熱」的事實與虛幻,首先我們先來看看事實,或者說是利多的部分:
人口多且年輕
東協目前已有 6 億多人口,人口總數已經超越美國和歐盟,僅次於中國和印度。而且整個東協除了新加坡之外,人口結構都較為年輕且成長快速,其中又以印尼、菲律賓和越南的總人口較多,均已超過 9 千萬人。
相對於中國和台灣的人口結構快速老化,東協的人口結構具有無比的優勢。筆者曾至越南旅遊兩次,在市區公園所見的運動人口多半在 45 歲以下,和台灣的運動人口多在 45 歲以上截然不同。我已經在這個專欄的第一篇文章《銀髮震撼:台灣和全球的第一大挑戰》說明過人口結構老化,對於一國的經濟幾乎是百害而無一利,「人口多且年輕」,將是東協未來最大的優勢。
人力成本低廉
雖然過去幾年東協的人力成本已經上漲不少,但相對於台灣甚至中國,還是屬於非常低廉的水準,例如越南低階製造業工人的平均月薪約 6,000 台幣左右,不到中國沿海城市的一半,而緬甸、寮國和柬埔寨的人工,比越南更為便宜。由於中低階製造業往往以人力成本為設廠投資的最重要考量因素,未來幾年將有更多的中低階製造業往東協移動,促進東協的經濟發展。
海岸線綿長,利於出口
海洋可以調節氣候,帶來降雨,海洋貿易更是一國財富重要的來源,所以海岸的所在地常常決定一個國家的發展重心。例如中國的海岸線只位於東部,使得中國適合人居和方便對外貿易的地區都集中在東半部,如此一來容易造成貧富差距懸殊、國家發展不平衡,甚至容易引發動亂。
反觀東協海岸線綿長,雖然因此地形較為破碎,但氣候較無乾旱問題,也容易對外從事貿易,這些都將有助於東協整體的均衡發展。
再來看看東協的「虛幻」,也就是利空的部分:
若全球經濟大衰退,東協還是難逃一劫
筆者上篇文章《淺談全球經濟新困境,這才是真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中說過,全球經濟受限於已開發國家的政策手段用盡,加上歐美日的經濟基本面其實都不是很好,未來 1 年內全球經濟陷入衰退的可能性很大。而現階段的東協,還是以出口為主的國家,若全球經濟陷入衰退,東協不可能置身事外。因此現階段然仍不是投資東協的適當時機,最好等這波全球經濟下滑結束之後再說。
地理及人文條件複雜,東協內部難以整合
東協每個國家的語言幾乎都不同,且地形破碎、文化紛雜,是中國文化、印度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融合的區域。世界各大宗教也在這邊雜處,例如越南的第三大宗教——高台教(Caodaism),是融合儒教、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大熔爐,這個宗教的聖殿內同時供奉著耶穌基督、穆罕默德、釋迦牟尼、老子、孔子、觀世音,甚至他們還尊稱孫中山為「中山真人」,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而東協的多元種族和宗教,也造成許多衝突的熱區:如緬甸周邊山區的少數民族與政府軍、柬泰兩國的邊界衝突、泰馬印菲的伊斯蘭教勢力與政府軍的對抗,這些都對東協的穩定與發展構成威脅,雖然這些威脅點期內似乎不會擴大爆發,成為某國的嚴重內戰,因此筆者認為影響不算太大。另外,東協目前內部的政治和經濟統合程度都遠小於歐盟,因此目前還無法發揮 1+1>2 經濟潛力。
當然,東協還是有其他較小的優點或缺點,優點如多數國民通曉英文(因為被英國或法國統治過),缺點如基礎建設和法制亟待改善,但整體來說,未來的發展應該是可以期待的。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換日線》網站。
※本文由換日線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