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宇綸
1. 討論能源政策的時候,麻煩先把W、KW、MW、GW等單位弄清楚,萬一沒弄清楚,一差就是好幾個數量級,鬧出當年「91萬噸重飛機」、「10萬噸雞屁股」之類的笑話。典型例子是一度在網路瘋傳的「太陽能公路」,當時就是單位沒弄清楚,把一整年的發電量當成發電功率,推播的人還欣喜若狂,侈言「現在只是作不作的問題」。
2. 當前有一路論者堅持「核電廠全部關掉電也是夠用的」,還說「用小學生算數就算得出來」,因為他們用了「裝置容量」的話術。「裝置容量」是理論上一切狀況良好時可以發出的電量,但問題是這「狀況良好」還有很多前提,尤其是大家最推崇的綠能,我們一樣一樣看:
太陽能,太陽下山後就熄火;風能、沒風就沒戲唱,颳颱風還要關機,以免轉速太快風機解體;水力,枯水期就沒戲唱。即使是火力、核能這種基載電力,也要考慮停機歲修,假設一年歲修兩個月,其他時間都能全力發電,還沒有破管、跳機等意外狀況,全年發電量加總也只有「裝置容量」加總的八成多。
可不可以再多榨一點電力出來?當然可以,縮短歲修時間,拉長歲修間隔就可以,那你就要保證發電設施都不會壞,尤其不論火力或核能,用的還是高壓蒸汽渦輪,管線長期承受高壓高溫蒸氣的洗禮,誰敢保證它不會突然壞掉?
3. 上次和平電廠電塔倒,政府說是「天災」,這次大潭廠跳機,政府說「不是缺電」,但真的不缺電嗎?除開因意識形態因素硬是不讓運轉的核一、核二兩個機組,以及看來已經無望啟動的核四,台電總能把供電量榨到在橘燈到紅燈間擺盪,看來是夠用的,但這些電有的來自汽電共生的需量競價(也就是掏我們的錢跟財團買電),有的甚至來自核能電廠的緊急發電機,這套發電機原本是預備作為萬一核電廠反應爐出狀況,需要緊急、獨立的電力抽海水冷卻爐心,這個電力才是政院所說的「葉克膜」,如今卻把這個電力拿來用,這等於是動用牛棚裡的最後一位投手,萬一(應該說是億一)反應爐出狀況,311東電的狀況不是不可能發生!
4. 政府說的「不缺電」,相當比例還包括汽電共生,或是民間電廠燒煤的電,不然你以為台化和六輕的燃煤許可為什麼默默地延長了?為什麼地方政府叫喚一陣後就沒了聲音?為什麼現在冬季中部空氣品質比以前差,動不動就紫爆,你還以為都可以推給「中國霧霾」?
5. 就算真的不缺電好了,關錯一個開關,就可以讓總發電功率4.2GW的六個機組全部跳掉,這是個多脆弱的系統?按照政府的規劃,將來天然氣發電要佔50%,現在台灣就只有兩個天然氣接收站,想開新的又受限於環境保育問題,如果一個開關誤觸就能幹掉全台超過10%的發電量,要擊垮台灣哪還需要飛彈?只要封鎖台海南北出口兩星期就可以。這難道不是國安問題?剛剛結束的政軍演習,有過這樣的演習想定嗎?
6. 現在問題來了:過去扁政府時期,因為認為備轉容量太高是浪費,逐漸降低備轉容量,並以「每降1%就省下400億」自豪,如今這壓到「剛剛好」的供電系統如此脆弱,引發出另一個問題:備轉容量太高是浪費,太剛好會有風險,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更高,那麼,備轉容量要多少,才是適當的比例?牛棚裡面要有多少投手,才不致於讓球隊的戰力調度左支右絀?
7. 我在前面的敘述,有提到任何一句「重啟核電」嗎?所以請看到這裡的人,不要隨意扣我「擁核」的帽子,我們當然可以不要核電,我們當然可以把「非核家園」作為理想目標,但作為可以作最後決策的那個人,您應該誠實地告訴大家,任何公共政策,都是比較利益的選擇,我們選擇不要核電,是因為我們認為「去除核能安全顧慮」這個比較利益最重要,但是選擇了這個比較利益,也要誠實告訴大家,我們要付出什麼樣的機會成本。
要以火力為主,就要接受空氣汙染;要增加風能,就要接受風機的低頻振動,以及對海域生態的影響,要太陽能,就得接受太陽能的發電量極不穩定,要以綠能為主,就得接受電價勢必要比現在貴上許多,不會有任何一種能源選項,能同時兼顧乾淨、充沛、安全、便宜等所有需求,問題在於:哪一項需求對你最重要?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