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大學政治學講師 葉耀元
立法院前日三讀通過「高級中等教育法部分條文修正案」,確定日後課綱審查審議制化;換言之,未來課綱的調整將不再由教育部壟斷,並由立法院推派四分之三的非政府民間代表。當然將課綱審議制化,可以避免黑箱課綱的復辟,也可以避免少數較為偏激的專家學者創造「一言堂」。
然而此法案較具爭議性的部分,在於該法案明定須納入學生代表。此行受到部分媒體與專家嚴加撻伐,並認為讓歷史與專業知識不足的學生參與課綱修訂,會破壞未來的教育,如同「小孩子騎大車」的概念。
不過筆者卻覺得這些媒體與專家似乎只看到學生代表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卻直接忽略其他有可能的好處。簡言之,學生代表的角色到底是來「制定課綱」,還是來「了解課綱」呢?
無置可否,學生代表因為其有限的專業知識與社會經驗,很難能與該學門的專家相提並論。如果強要他們提出較為深入的觀點與論述,或是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待教育學習的目的與功用,其困難度自然不在話下,且能達到這樣要求的高中生必然是微乎其微。
但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當然有「知」的權力。無論是哪一層級的學生,都應該略知他們所學習的內容與其背後的意義為何,畢竟這些課綱會顯著的影響他們未來的歷史觀、知識結構、與專業能力。
而納入學生代表的好處,就在於這些無論是教育部或是民間代表的專家學者必須要「說服」這些學生代表為什麼我們的課綱要如此修改,而這樣的修改對學生的未來影響又是什麼。
打個比方,今天如果學者專家與教育部要加重台灣史的比重,並減輕中國史過去的獨佔現象,學生不必然的會全力支持這項課綱調整,畢竟他們可能沒有足夠的知識去理解背後的歷史脈絡與爭辯;但如果這些學者專家希望該修正案得以通過,則必然的要想盡辦法去說服這些學生代表,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
當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學生代表這個角色,就會有一種不同於部分媒體與專家評論的聲音出現。未來這些學生代表的表現為何仍是未知數,他們也很有可能會被課綱審議會內的政府或民間專家代表影響或操控,而變成一種大人角力下的犧牲者。但不可否認的,學生代表的存在的確有機會讓課綱審議的過程更為透明,並讓學生了解調整課綱的道理何在。
這些訐譙學生代表的專家媒體,其實都潛意識的接受了儒家的金字塔思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認為較高的權威(老師、專家)所做的決定必定是對的,或是對較低階的人(學生)有好處;而在金字塔體系較為低階的人們,只需要誠心誠意地接受上層的好意,不應質疑。然而這種權威思維以及絕對的倫理觀真的會造就更好的社會嗎?這問題就有待客官自己衡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