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 焦點議題

那些比發洩民族主義情緒更重要的事

16 7 月 , 2016  

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陸生   夏守智

南海仲裁案的結果終於在千呼萬喚中公佈了。12日下午,位於海牙的國際仲裁法庭就菲律賓提交的訴訟案做出一系列判決,其中包括中國對九段線的歷史權益沒有法律依據、中國在南沙群島沒有專屬經濟區、太平島是「礁」不是「島」等內容。面對判決結果,中國政府自然不能接受,外交部第一時間透過記者會表示,不承認也不接受國際法庭的裁決。事實上,從菲律賓提出仲裁案開始,中國政府一直透過各種外交場合表明了上述態度。或許是因為,對於判決結果中國政府早就心中有數。

 

社會公眾對南海仲裁案的看法與政府態度交相呼應。結果出爐后,中國網路瞬時「炸開了鍋」。「政府一聲令下,我立馬棄筆從戎」、「寧願戰至最後一人也不丟國土一寸」、「堅決支持黨中央,維護領土完整」,這些激憤人心的話語充斥著社群網路,似乎原本抱怨政府、仇官仇富的市井小民此刻都化身為民族和國家利益的捍衛者。當然,我們不能完全否認一些民眾的愛國之心,但在社群網路紛雜的輿論狂歡中,更多折射出人們非理性的民主主義情緒。這不僅是因為動輒出兵動武不符中國利益和地區態勢,也在於那些發洩民族主義情緒的民眾根本對南海仲裁一無所知。許多人堅信仲裁結果之所以不孚眾望,是美國在背後的操弄的結果。「美國」似乎成為了所有中國問題的「最終解釋」,但事實上美國並非《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簽署國,即便能夠鼓動艾奎諾三世提交仲裁申請,卻無法對仲裁過程橫加干涉。

 

不論承認與否,仲裁結果已經做出,並且具有法律約束力。此時此刻,比起發洩民族主義情緒更重要的是採取有效措施予以因應。

 

首先,與美國做好溝通和協商,做到「鬥而不破」。自從中國在南海吹沙填海、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來,美國的戰略神經一直緊繃。今年以來,美國的軍機軍艦也頻繁闖入中國南海島礁的12海里領海,藉此挑戰中國的戰略擴張態勢。仲裁結果出爐后,美方積極行動,包括雷根號在內的7艘艦船在南海集結;而中方在南海的「準戰爭化」軍演更是熱火朝天,甚至有消息稱習近平已經下達作戰戒備指令。雙方劍拔弩張的局勢可見一斑。雖然,兩國政治精英都知道中美開戰是雙方均無法承受之「重」。但無數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很多時候一個小小誤判和衝突可能會導致無可避免的戰爭。因此在仲裁結果出台背景下,如何保持溝通和協調,做到「鬥而不破」,對中美雙方來說都至關重要。

 

其次,在可控範圍內加快南海島礁建設。海牙國際仲裁法庭雖然做出了最終裁決,但它只有約束力,并沒有執行力。加之,雖然美國今年以來多次派軍機軍艦進入中國島礁12海里範圍,但也僅僅具有形式上的意義,實際效用並不大。所以,就目前南海現狀來說,中國依舊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在此背景下,中國應該抓住有利時機,加快推進南海島礁基礎設施建設。但在今後的島礁填海和建設過程中,中國政府需要繃緊一根「弦」,即不能肆意觸碰美國和域內國家的「紅線」。譬如,不輕易在黃岩島等爭議極大的島礁進行填海和基礎設施建設,不輕易建立南海防空識別區。因為上述舉動不僅會讓態度趨於軟化的杜特蒂政府走到中國對立面,也可能讓美國「孤注一擲」。

 

最後,在不觸及國家核心利益前提下轉變原本的南海政策。在南海問題上,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主權歸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但南海域內諸國對此似乎並不接受。隨著綜合實力的提升,中國雖聲稱未改變南海政策,但卻一改在南海的戰略收縮態勢,反而通過吹沙填海等方式進行戰略擴張。面對一個龐然大物崛起帶來的戰略壓力,南海諸國感到緊張不難理解,這也促使它們倒向美國「取暖」。此種情況下,唯有透過轉變南海政策,向南海諸國釋放善意和利益,才能平衡美國不斷的勢力滲入。畢竟,除了主權不能談判,沒有什麼是不可以談的。

 

如今,中國周邊的戰略態勢並不輕鬆。薩德係統的部署,讓中國在朝鮮問題上處於戰略被動;釣魚島爭端像一顆「定時炸彈」,時刻威脅東海局勢;而兩岸關係的緊張,也讓台海局勢不穩。這個時候,南海局勢如果能夠降溫,不啻緩解了中國周邊的戰略緊繃態勢。職是之故,比起發洩民族主義情緒,如何通過有效措施對沖壓力才是中國政府需要考慮的任務,也是民眾真正應該關心的事。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