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大學口語傳播系助理教授 胡全威
最近在網路上有一個談話性節目十分火紅,是中國大陸製作的《奇葩說》。光是第一季就有2.6億的點擊量,平均每期超過2000萬的點擊人次。由於這是網路節目,所受到的限制遠比電視節目少,而且時間長短較為彈性,議題與用詞都十分火辣,一點也不輸給台灣晚間時段的綜藝性節目。
這個節目邀請到許多過去是華人辯論圈中的高手,透過他們之間舌槍唇戰,討論一些較為生活性、情感性的議題。譬如是否要告訴父母自己是同性戀、是否要配合戀人改變自己等等。這些辯論高手,用詞犀利、論述清楚,很能用一些生活例子說明,配上幽默逗趣的表現,將這些議題的利弊得失,清楚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節目中也有如歌唱比賽般設有導師,譬如我們熟知的蔡康永,適時地做出增補效果。
當然,本文目的不是要做置入性行銷,因為根本沒有收到廣告費!
不過,確實是在驚訝於有人可以把話說得這麼好之餘,頗有些感想。對於這類談話性節目,我覺得至少有兩項正面的意義,值得我們借鏡:
首先,辯論就是跟別人的意見不一樣,然後又試圖透過各種說服方式,希望獲得對方支持或其他人的肯定。我們民主社會中,當權力交付人民時,依靠的不應是利益交換,也不應是族群動員,而應該是切切實實的,透過討論議題,彼此交換意見,用言語說服對方、一般大眾,然後做出決定。這才是民主政治的真諦。
這既不只是仰賴一些政客為我們發言,也不是一些人用要脅手段,砸場子、翻桌、絕食等,這些並非民主政治的常態。民主政治的核心,一般認為是選舉。但事實上,在選舉過程中,「說服」才是真正的關鍵。因此,讓我們的公民學會說服的能力,這應是公民教育的重要目標。
其次,台灣有許多政論性節目,裡面的資深媒體人、名嘴、政治人物也都能言善道。但是,問題在於他們往往早已自我標籤化,是藍、綠、橘、白,各為其主,還沒有開始,可能觀眾也早已各就各位,聽自己喜歡的論調,選擇自己偏好的政論節目。
而一個比較軟性、生活化的辯論節目,觀眾其實比較不容易有預設的立場,往往也是隨著錄製現場觀眾般,一直在改變自己支持的論調。錄製現場觀眾的搖擺,其實是一種重要的示範,聽者應該追隨的,是最有力的論點。而不是堅持己見,堅持自己的黨派之見而已。
總結來說,台灣的民主社會,需要會說話的人,也要有願意聆聽論點,做出最佳判斷的聽眾。相互的配合,相信會讓我們的民主更健全。至於中國大陸,辯論節目作為民主社會的重要能力,我們應該更樂觀於他們未來的發展。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