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死刑存廢

刑法修正弒童處死刑或無期徒刑提案之分析

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系專任副教授 吳盈德

一、前言

台北市內湖區於民國105年3月28日發生 4歲女童遭到隨機砍殺死亡、身首異處,震驚全台。這是過去4年來台灣發生的第3起隨機殺害兒童案,這起命案令台灣震驚也引發省思,不禁讓人要問:為何近年來一再發生此類事件,又要如何防範?事實上,每當此類凶殘事件發生時,便引發死刑存廢論戰,立法委員旋即提案要求對隨機殺害12歲以下孩童者,皆處以死刑或無期徒刑。事實上,特別是在仍保有死刑的我國,對隨機殺害幼童,當可處以死刑應無疑義,但是否仍有修法之必要?

二、日本弒童之刑責及立法參考

2001年6月8日,一名無業男子宅間守闖入日本大阪府池田國小,持刀殺害8名兒童,並造成15人受傷的瘋狂砍殺事件,致引起日本社會極大的震驚。由於行為人手段冷血與兇殘,就易與反社會人格或精神異常劃上等號,是否有日本刑法第39條,即心神喪失不罰或精神耗弱得減的情事,就成為審判的焦點。而行為人於精神鑑定後,確實顯示其有被害妄想與強迫症等精神疾病,且經核磁共振掃瞄腦部,亦發現被告的中腦左側有病變之情況。惟鑑定報告仍以此等精神障礙,並不會影響是非辨識及行為控制之能力為結論,再加以法院認為被告有詐病以規避死刑之嫌,故最終法院仍認定無心神喪失或耗弱之情狀而處以死刑。如此的過程,讓日本各界質疑刑事司法在面對精神障礙犯罪者的束手無策,致促使日本國會在2003年通過精神醫療觀察法,加強精神障礙觸法者病狀的矯治及社會的復歸,並配合多元的通報與預警系統,避免悲劇再發生。

台灣這幾年冷血弒童事件行為人都有幾點共同的特徵,一是被害人與行為人並無任何關聯,不構成行為人犯罪的動機;二是行為人都選擇無力抵抗的弱小兒童殺害,卻都以精神狀態為由欲逃脫死刑。我國刑法第19條也就是精神病患必減條款,甚至還可能判無罪或減輕其刑,這條文立意雖美,但是否有完善的配套措施?現在,政府立即能做的就是立刻修法,明定對於隨機殺害12歲以下兒童者判處死刑或終身監禁不得假釋。同時,對於凶嫌精神狀態的認定,應採取日本的最嚴格標準,以遏止模仿效應及僥倖心理。

三、人權兩公約是否有被擴大誤用

2012年台南湯姆熊方姓男童遭兇嫌曾文欽在廁所殺害、北投文化國小劉姓女童遭兇嫌龔重安隨機割喉案,法官均以我國簽署聯合國《兩公約》為由,要求不得對精神障礙者判處死刑,二嫌因此獲判無期徒刑。但事實上《兩公約》第3條規定,實施《兩公約》的國家應參照其立法意旨及人權委員會決議,即敦促會員國不得對精神障礙者判死,並沒有強制遵守的效力。另外,依據《兩公約》第6條規定並沒有說不可以有死刑,而是只有在違反最嚴重的罪刑才可以判處死刑。

反對者主張不宜修法改回唯一死刑制度,這樣違背兩公約精神,若真的修法上路,等於讓法官在量刑上沒有餘地,這樣並不好,明顯走回頭路。現實是,我國的多數民眾支持經由法律程序判決被告死刑,法官雖有就犯行與罪責作衡平考量之空間,但難免會陷入人的主觀,為避免法官的恣意性,仍應引入一些客觀的標準或量刑指導綱領。

四、結論

即將上任的蔡英文總統亦曾公開說過,廢死需要兩個條件,一是需要社會共識、二是需有完整配套,但這兩個條件在現今台灣還不完整、不存在。如此看來,現階段立法至少要依循民意,立法者若認為弒童案件有從重處罰的必要性與正當性,且透過立法手段可發揮以儆效尤,維持社會秩序的一般預防效果,並可適當限縮法官的裁量空間,未嘗不可。

viewpointtaiwan

Share
Published by
viewpointtaiwan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11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1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12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2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12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 年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