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議題, 蔡政府執政週年專題系列

正義就是正義,無須轉型

4 5 月 , 2017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廖元豪

民進黨執政至今,他們焦頭爛額,全國人民也跟著焦頭爛額。從勞工、環保、經濟、外交、兩岸、司法、年金,每個政策行動都宣揚得轟轟烈烈,但做起來卻左支右絀。現在幾乎是遍地烽火,勞工、人權團體、原住民,乃至以前看來與民進黨站在一起的年輕人,現在似乎都已經無法忍受。天啊,小英上台還沒滿一年呢!

相比之下,好像只有清算國民黨黨產的「轉型正義」,還沒有面臨四面楚歌的危機。畢竟,打落水狗,尤其只打一隻落水狗,本來就比較輕鬆愉快。雖然在法院訴訟與將來的釋憲,結果如何尚難意料,但至少很難想像國民黨能動員大量「非國民黨」的民眾來抗爭。

這是否表示,至少民進黨在「轉型正義」這一個戰場,所做的事就很正確呢?其實不然。民進黨今日左支右絀,其實就是「轉型正義」背後的那個邏輯,把自己搞砸,讓人民憤怒。

轉型正義,在民進黨的習慣用法,其實是一個「雙重標準」或「我的正義才是正義」的主觀標準。它就是要改變「普世價值」或「正義的普遍性」,規避一般人理解的正義或法治,而採取特殊作法。轉型正義,不過就是正當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理論基礎。就以「追究國民黨黨產」來說,如果中國國民黨真的有什麼「欠國家的」,那依現行法起訴追討即可。如果是因為國民黨以前長期威權統治,所以有些東西很難查到。那也只要衡量比例原則與信賴保護原則後,制定特別法具體針對個別事項,予以小規模的特殊規範即可。何必大張旗鼓搞一個「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又是概括規定,又是推定有罪,還弄出一個奇奇怪怪的黨產會?轉型正義轟轟烈烈說了半天,最後弄出這樣一個怪物,對國計民生又鮮有貢獻,人民對「轉型正義」這個詞彙還會有感嗎?

當年從自由中國,到黨外運動,以至民進黨成立,台灣解嚴並終止動員戡亂。社會聽到的主張不是轉型正義,而是普遍正義:我們不要搞什麼動員戡亂臨時條款,我們不要為了反攻大陸而犧牲國會改選,我們也不需要為了保密防諜而限制言論自由,弄得風聲鶴唳。台灣民主化最大的力量就是「正常化」與「普世化」。我們相信,回到民主法治的正軌,就是最好的道路。

本來民進黨如此主張,而且也一路走來。所以「轉型正義」這一支路線與論述,沈寂多年。孰知在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國民黨也在國會取得絕對多數席次。2012年,民進黨再次雙敗。這時,許多人發現原來「正常民主」的結果,會讓他們討厭的國民黨持續執政,所以一定是這套民主機制有問題了。因此,「正常民主」被認為是落伍的,「轉型正義」遂從垃圾堆裡被挖出來,重新成為顯學。

凡是馬英九、國民黨所做的,不管以前的憲法教科書怎麼說,現在都是不對的。以前的協議只需要送立法院備查,現在的國民黨作同樣的事就是黑箱賣台。從前的課綱只當行政規則來處理,現在就要立法院來審或(某些)人民來決定。民主原則明明說國會是個多數決為主的機關,他們就發明了共識決這個概念,然後成天佔主席台杯葛,批評多數暴力。政府官署不容民眾未經許可而進入,天經地義,但他們說佔領或衝撞無罪,阻撓的官員與警察才是殺人犯。

現在全面執政了,就發現這套歪理正義觀轉不過來了。人民發現,衝進立法院的公民要被攆出來(不是公民不服從嗎?),想來抗議的群眾要面對刀片拒馬(不是說可以來拍桌子嗎?),超過8,000億的預算可以摀上耳朵不理在野黨說「異議」就通過,司法改革黑箱有理。他們怎麼做得出來這些事?因為轉型正義也者,在他們說來,根本就是「我的正義才是正義」,正義與我的標準不合,就要轉型成我的正義。但,現在面臨不買帳的公民,看到那些要求「同一正義」的台灣人,他們轉得回來嗎?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