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哲研所 夏逸平
九月三日,在十年之後,連戰再次來到北京,參加抗戰閱兵典禮。一樣是那個連戰,不一樣的卻是大家對他的評價。十年前,連戰在陳水扁主政時期打破了兩岸的堅冰,博得了滿堂彩;然而十年後,卻因為一次閱兵弄得滿頭灰。
民進黨對他猛烈的批評尚可理解,然而有趣的是,這一次藍綠站在了同一陣線上。這一幕,或許不禁讓連戰感到心寒,也讓大陸感到吃驚,一次閱兵就把藍綠團結在了一起。其實,在這場閱兵的背後反映了許多問題。
首先,大陸的兩岸政策一直寄希望於國民黨,期待國民黨能夠守住「中華民國」這塊招牌,以防止台獨「借屍還魂」。然而如今的國民黨,在九合一選舉過後,早已江河日下。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國民黨執政不佳,另一方面則在於人民在歷史與文化的意義上對「中國」國民黨的不認同。因為在去中國化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台灣青年,已經藉由歷史的教育形成了新的主體性,並且這種主體性是和「中國」截然對立的。這也就來到了問題的癥結,那就是或許大陸可以影響國民黨、甚至民進黨,然而大陸卻很難影響台灣的「民意」,而恰恰在一個民主社會中,一切又以民意為依歸。朱立倫在就任黨主席時聲稱,國民黨需要回到創黨精神,但其實國民黨已經很難回去了,因為如果它想要獲得執政,就必須以民意為依歸,而今天台灣的民意和國民黨的創黨精神根本八竿子沒有關係。今天許多的台灣人,不論其選擇國民黨或是民進黨,其考量的重點不再是單純的統獨問題,而是立足於自身主體性與社會整體利益下做出的選擇,而這一點,正是大陸很難掌控的。
其次,大陸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經濟往來。但是大陸也必須意識到,只要有利益的地方就會有經濟往來,經濟無法形塑一個人的認同與歸屬感。再加上如今人們對政商勾結的厭惡、對財團的不信任,這些都在在顯示兩岸往後的經濟往來必定受到阻礙。
那麼,兩岸關係的出路在何處?靠什麼可以緩解如今兩岸關係的這種緊張感與不確定感?筆者認為乃是兩岸的文化連結。文化其實是一種與經濟、政治非常不同的東西,它必須經過時間的沉澱才會形成,這也意味著它不會像政治、經濟那樣說變就變,它具有持久性。除此之外,文化給人以歸屬感,在同質文化下的人自然也比異質文化下的人更好親近。兩岸間的共同文化乃是兩岸間一座可以持久的橋樑,即便在政治上有地動山搖的變化,但在文化卻不會立刻割裂。因此,在面對一個不確定的2016,以及一個不確定的兩岸未來時,政治充滿變數,經濟交流停滯不前,但文化卻仍然可以為兩岸提供橋樑,使得兩岸仍然保有那一點共同性,在這種共同性的基礎上,交流也才會繼續下去。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