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農工退休教師 謝其政
技職體系高等教育端,肇始於設於台北基隆路技術學院,斯時的技術學院可說是技職教育之最高學府。可惜僧多粥少,在民意的要求下,若干績優專科學校,紛紛改制技術學院,並形成一股風潮。若干師資設備均不夠成熟的專校,亦尸位於高等教育之列。被謔稱為Made In Taiwan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縮寫:MIT)從未改制大學,但其引領世界為世界首屈一指理工學院從未動搖。在台灣,因迷信大學比學院偉大,這些技術學院又紛紛如雨後春筍般升格為大學,形成了在彈丸之地的台灣,就有171所大學,在校學生人數超過130萬人之奇特現象。
在此背景下,升學成了技職教育體系下的另一個全民運動,既然是全民運動,一窩風的升學,早已將就讀大學之目的窄化為替父母圓夢之工具,隨波逐流的盲從者。 少子化外加廣設大學提供了高中端大量就學機會,不管是高中端或是高等教育端,都面臨招生不足與招生困難之窘境。
在物以稀為貴的供需法則下,學校太多、學生太少,學生自恃奇貨而有恃無恐。學校為了生存,為了讓學生能繼續留在校園,對學生的要求只能一而再,再而三的退守。學校對學生之學業成績考核亦在教育主管機關默許,甚或推波助瀾下降低標準,甚至變成沒有標準。
故此,針砭之道為大量淘汰體質不健全的技職院校(當然體質不健全的普通大學亦同),讓高等教育端之就學機會降低,降低到50%以下。如此做法當然會讓若干有志上大學,且適合上大學之年輕人有遺珠之憾。但相信只要是真正有志且適合上大學之年輕人,當時機成熟時,定可順利圓其大學夢。
筆者要指出的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上大學,也不是每個人都應上大學,更不是要有大學畢業才有文化。上不上大學是一種選擇,是一種選擇的權利,既然是權利,當然可以說yes,更可說no。師長們更無權依自己所訂定的價值標準,以「我一切都是為你好」為遮羞布,對若干自己不願意也不適合上大學之學子,不分青紅皂白統統送往大學,這對當事人也是一種磨難,更是一種災難。
高等教育屬精英教育,並非全民教育,既屬精英教育,提供100%甚或超過100%的就學機會,因為無法篩選,籌碼又在學生端,不管怎麼說都很難定位為精英教育。無法締造社會菁英的高等教育,還有必要以如此巨大的數量存在台灣此彈丸之地,瓜分我們原本就不太充裕的建設經費嗎?仍應一再的大量製造名實不符的大學畢業生,腐蝕我們的國基嗎?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View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