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皆曰可殺,國法可否不殺? —民主政治下的死刑討論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廖元豪

在捷運車廂上殺戮數人,造成社會恐慌震撼的鄭捷,近來在馬政府「九局下半」時明正典刑,引起了網路與輿論激烈的討論。再加上前陣子小燈泡在光天化日下被殺,更使得「死刑」的議題再次敏感了起來。

 

捷運殺人與小燈泡事件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國家槍決人民也是令人揪心的。但在此同時,每天看到網路上對死刑存廢或執行死刑的討論中,充斥著這麼多、這麼強烈的相互憎恨與辱罵,更讓筆者不寒而慄—民主社會的公共政策,是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達成共識,還是製造更多衝突對立與仇恨?

 

從立場的「名稱」上,就可以看出網路時代的「對立論述」風格。照理說,雙方對死刑政策的看法,應該是「支持死刑 vs. 反對死刑」或「存死 vs. 廢死」之爭;但如今卻變成「廢死 vs. 反廢死」:「廢死」論者似乎是站在必然要「廢除死刑」的絕對立場,而對各種妥協(限縮死刑、調整死刑)都不能接受。而另一方明明是「維持現狀」,應該可以提出許多「保留」死刑的理由,但卻使用「反廢死」的用語,把廢死論者當成標靶去攻擊。雙方都站在「攻擊」「反對」的立場,「戰」的氣氛遠大於「論」。說真的,無論那一方,在網路上留言或貼文時,有幾人是真心想找出解方?有多少人能開放心胸,準備對話,甚至有著「被說服」的心理準備?鄭捷已經伏法,但網路對戰,儼然是把不同意見的「對方」當成鄭捷幫兇,當成該被消滅的壞蛋、敵人。一個人人眼中,「別人都是壞蛋」的國度,如何共同相處並做成集體決定?

 

在我看來,如果每次出現敏感的公共議題,民眾們都只把網路當戰場或發洩情緒的地方,而拒絕聽聽對方說什麼,不願把異見者當人看,那這種仇恨氣氛恐怕會讓這個社會愈來愈不理性。人人成天浸淫在這樣的負面氣氛中,社會治安會變好嗎?民主政治能健全發展嗎?這可能是比死刑存廢,更值得深思的問題。

 

而且,此等激烈對立,與學歷、知識並無必然關聯。一般看來,似乎是「反廢死」的聲浪較大,民意支持度也遠高過「廢死」一方。但在筆者所處的法律圈(尤其是法律學人—包括學生與學者—圈),則是完全不同的光景:去看看法律人居多的網站,或是法律學人的貼文,很一致地,死刑被當成一種絕對野蠻的制度,支持死刑的人(應該說,對廢除死刑稍有猶豫的人)被質疑沒有受過法律訓練。沈默螺旋的氛圍下,充斥著「廢死絕對正確」的論述。LIS被辱罵顧不待言,曾在釋字476號解釋中認定死刑合憲(其實只是「毒品危害防制條例」中的死刑規定)的大法官也似乎成了沒有法律良心的笨蛋。

 

這種同溫層的現象,即使我這樣一個向來主張廢除死刑的人,看了也感到不安。想想,當法律人把死刑當野蠻制度,把支持死刑的法律人當笨蛋時,那又會怎樣看待那些支持死刑存續的大多數國人?當「主流民意」發現「法學菁英」是這樣評價「我們」的時候,不反彈才怪。而若大眾強烈反彈,「民主國家」中作為「公僕」的公務員,如何能抵擋?想想當年公然堅稱不執行死刑的王清峰部長怎麼下台的?再回想,當她「求仁得仁」之後,她原本想要保護的人卻很快地被執行死刑。用這種高姿態的語言指摘庶民,到底是自我滿足,還是真心想達成目標?

 

尤有甚者,當雙方都只顧罵人,而不想對話或反思時,很容易一廂情願地說出些思慮不週的話。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法學圈」,無論教師或學生,往往滿口「報復不是國家的正當目的」「生命權的價值絕對最高,不能成為工具」,或「死刑會減少殺人犯嗎」。這些質疑都有理,但他們也都不願意面對一些現實:法律,尤其刑罰,本來就是「鋸箭式的正義」。刑事司法的主要目的,從來就不是為了要「根本解決社會問題」,甚至也不確保「降低犯罪率」。它只是整體法律政策的一環,重點在於「制裁」,使違反社會規範的人付出代價。如果刑罰一定要「確定有減少犯罪之效果」才能實施,那別說死刑,絕大部分的刑罰恐怕都要廢除。相對的,死刑的熱烈支持者,到後來已經激動到連小燈泡的母親都能成為斥責對象,這樣的不理智,又怎能解決問題?

 

說實在,台灣雖然已經民主化多年,然而真心相信凡事都可以討論、妥協的人似乎不多。神聖教條的幽靈,不知不覺仍存在我們心中。如果廢死論者永遠把「先進國家作法」、「普世價值」、「國際潮流」掛在嘴邊,鄙視這個社會的絕大多數人;如果支持死刑的某些朋友不斷覆誦「民意」與「殺人者死」,那其實就是教條對教條,信仰對信仰,無法對話。萬人與萬人鬥爭的場景,會不斷重演。那請問,最終,誰會贏?

viewpointtaiwan

View Comments

  • 讀過許多法律人的文章以後,你能清楚感受到法律人的傲慢。

    在許許多多支持廢死的法律人文章裡,你會讀到「康德」的這位法律哲學家的名字嗎?不會。這些法律人只是自顧自的宣揚貝卡利亞「國家沒資格殺人」的主張,卻完完全全不提:早在兩百多年前,也就是與貝卡利亞同一時期,康德就斥責這種主張為「詭辯與對權利的曲解」。

    所以這些法律人的文章不是論述,而是宣傳,因為他們只單單挑出符合自己主張的論述。不僅如此,他們既對康德都能視而不見,又怎能期盼他們與一般的國民對話?

Share
Published by
viewpointtaiwan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9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9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10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0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10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0 個月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