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婚, 焦點議題

同性戀會成為另一種霸權嗎?

10 1 月 , 2017  

北維州媽媽

對於台灣爭取同性婚姻合法,我想以一個旅居美國多年的基督徒,分享一下我的想法。

如果同性戀者爭取的只是平權,讓民法也能承認他們有夫妻的權利跟責任,那我們站在人道的角度,是應該同情的。但是,「婚姻平權」運動對社會跟信仰自由有莫大的影響,美國LGBT(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變性人)運動人士爭取到婚姻平權後,下一步就是逼迫傷害那些不認同他們觀點的人,箭頭特別指向基督徒,而且還透過學校教育,逼下一代學習所謂的性別認同並不是天生固定的,一輩子會不斷改變,從小洗腦。這種要別人尊重你的想法,卻不允許別人有其他理念的做法,難道是平權嗎?

美國最高法院在2015年確定同性婚姻合法後,現在美國基督、天主教會跟教友受到種種逼迫。基督徒的麵包師傅,因為信仰的關係,不願為同性婚姻烤結婚蛋糕而被告上法庭,有些店家因此關門;基督徒攝影師不願接受上門的同性婚姻生意,不願為他們的婚禮拍照,也被告上法庭。美國的教會,已經開始做心理準備,牧師跟神父隨時也可能因為拒絕主持同性婚禮而被告。華府近郊一個規模頗大的基督教會,已經做好失去「教會免稅權」(tax exemption)的準備,隨時要轉成地下教會。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美國教會的真實寫照。

美國教會不但面臨外來的壓力,聖公會跟長老會內部也因聖經原則認同差異分為兩派。美國聖公會2003年選出第一個公開出櫃的主教Gene Robinson,聖公會名下有上百個教會,認為聖公會已經不再視聖經為神的話語與權威,而選擇脫離聖公會。同志主教只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試想,任何一個異性戀牧師如果像Robinson為了戀人而離開原配跟孩子,是不會有資格當選主教的。為什麼同性戀牧師,就能享受不同的待遇?

維吉尼亞州以The Falls Church(Anglican)主的7個教會,因為脫離聖公會,被法院判決失去所有名下財產。不只是失去教堂建築,連一本聖經、牧師袍及各種器皿等等都不能帶走,法院還判決教會銀行帳號名下的錢,也要給聖公會。但是這幾個教會,沒有因此失去信心,反而更加仰賴神,「寧可在玉米田裡做禮拜,也不願屈服在違背聖經的聖公會名下。」

再進一步說到LGBT運動對下一代教育還有社會的影響。歐巴馬總統在2016年5月對全國公立學校下令,「在性別認同上跟生理有差異的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用另外一個性別的廁所跟更衣間,校外旅行也可以跟另一個性別的學生住在同一房間。不遵行的學校,自行承擔失去聯邦政府補助的後果。」現在很多商家也跟著這個政策實施,包括引起很多父母抵制消費的Target商店;女童軍也說,如果小男生願意穿裙子,歡迎他們加入。

美國的媒體,跟台灣媒體一樣一面倒,鼓吹LGBT所有的議題。最新一期的國家地理雜誌,封面就是一個9歲的變性小孩。他(她)很驕傲地說,「我只是一個平常的9歲小女孩,我是個變性人。」媒體大肆報導同性戀家庭的生活,「his husband」和「her wife」在報導中,根本平常到不行。社會已經沒有所謂的絕對真理,只有相對主義(relativism),  什麼規條都會視情況而改變的。

華府近郊維吉尼亞州的Fairfax 郡,最近修改學校的性教育課程,不但加入同性戀、雙性戀跟變性人題材,還教導學生性別並不是天生就決定的,性傾向跟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也會不斷改變。

我住的社區裡有好幾戶同性戀家庭。其中一戶女同性戀家庭中的D,之前已經跟另外一個伴侶有個兒子Patrick了,現在她跟A兩個人又借精生了個女兒。Patrick跟我家兒子同年齡,一起在Little League打棒球。我一直以為Patrick之前有個爸爸,結果球賽時,他的另外一個媽媽P出現了。這個小男生的生命中,有三個「媽媽」。他的表情,常常是很悶悶不樂,我猜想可能是因為球賽時,其他小男生的爸爸們都會積極參與吧。

從美國的的發展看台灣:當同性戀運動成為一種顯學時,或許我們應該用比較冷靜、理性的角度來看同運與同婚議題,不要急著就做決定,免得反而在激情中,推升同性戀成為另一種新的霸權。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