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信不立,那國無信呢?

國中老師  李愛民

「貞觀三年,詔關中免二年租稅,關東給複一年。尋有敕:已役已納,並遣輸納,明年總為准折。給事中魏徵上書曰:『伏見八月九日詔書,率土皆給複一年。老幼相歡,或歌且舞。又聞有敕,丁已配役,即令役滿折造,餘物亦遣輸了,待明年總為准折。道路之人,鹹失所望。此誠平分百姓,均同七子。但下民難與圖始,日用不足,皆以國家追悔前言,二三其德。臣竊聞之,天之所輔者仁,人之所助者信。今陛下初膺大寶,億兆觀德。始發大號,便有二言。生八表之疑心,失四時之大信。縱國家有倒懸之急,猶必不可。況以泰山之安,而輒行此事!為陛下為此計者,於財利小益,於德義大損。臣誠智識淺短,竊為陛下惜之。伏願少覽臣言,詳擇利益。冒昧之罪。臣所甘心。』」

──吳競,《貞觀政要》卷二〈論納諫第五 附:直諫〉

上述這段紀要,主要是在講述西元629年(唐朝貞觀三年)時,太宗先是下詔,關中地區(當時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得以免除二年之租稅,關東地區(指函谷關或潼關以東地區)則是免除一年之徭役。不久之後,卻又再次下詔說:「已經開始服徭役、交納租稅的,要繼續進行,等到明年一起結算。」給事中(門下省官員,掌管封駁、審察及監考等職事)魏徵上書說道:「臣見八月九日詔書上說,全國都免除一年徭役,天下百姓聽說這一消息,老老少少相互歡呼雀躍,載歌載舞。接著聽說又有詔書下來,命令說:人丁已開始服役的,令其服役至期滿後折成租稅,已開始徵交租稅的應交納完畢,等到明年合再一起折算。全國百姓,都大失所望。這種早免或晚免徭役租稅做法,雖對百姓而言,差異不大,但是,百姓們卻很難在一開始就理解朝廷的用意。因為他們現在衣食不足,只會以為是國家追悔前言,言而無信。」

聽聞上述這段歷史,一開始會讓人很難想像這種政令前後反覆的嚴重性。「有這麼嚴重嗎?」身為現代人的我們不禁想這樣懷疑。然而,魏徵卻是這樣勸諫皇帝的:「上天所輔佐的是仁慈之君,百姓們所扶助的是守信之人。現在陛下剛登上天子寶座,億萬百姓都在觀望天子的德性。才發出的聖旨,就發生改變,這樣做會讓百姓們產生疑心,失信於天下。就是國家在非常危急的時刻都不可以這樣做,更何況如今國家安於泰山卻做出這樣的事!替陛下出這個主意的人,使陛下雖然在財富上能夠有所增益,但卻在徳義上讓您蒙受莫大的損失!為臣的雖說智慮短淺,但私底下卻為陛下感到惋惜。但願陛下能夠御覽臣的奏章,仔細思量考慮一下利害。冒昧上書之罪,臣甘願承擔。」

眾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建立曠古奇觀的大唐盛世,不但國人安居樂業、豐衣足食,他個人更是讓四方鄰邦主動奉上「天可汗」的尊貴稱號,足見其文治武功之盛,已臻德被宇內、威震四鄰的境界。這當中成功背後的原因,與他本人能夠虛心納諫、講信修睦,不無關係!即使時至今日,文明昌盛、科技發達,不論國際關係或商場競爭,為了長遠發展及成長茁壯計,難道就可以將守信去除嗎?日本知名東洋學研究家田口佳史在其所著《貞觀政要講義》一書中,就為了這段紀要留下了最佳的註解:「一般認為『重視信義的武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絕不容許反覆』。

這份精神應該還存在於現代領導者身上才對。領袖所說的話就是如此分量十足的東西。因為,沒有人會相信說話反反覆覆的領袖。」而今,蔡政權上台即將屆滿一年之際,我們的領導者有遵循這套亙古不變的治國理政方略嗎?顯然施政、言行等各方面幾乎都沒有做到。髮夾彎不斷,昨非今是,抑或是昨是今非的窘境一再地上演,真的到了罄竹難書的境界。

單單以上街陳情抗議一事而言,以前在野的民進黨蔡英文主席一再地「熱心」參與大大小小反對執政當權者的抗議活動,無役不與;可是現在上任的執政黨蔡英文總統卻是一再地呼籲大家「沒事就不要常上街頭」。

然而,有人喜歡沒事上街頭嗎?當然就是有事才要上街陳抗呀!監督年金改革行動聯盟號召於4/18及4/19兩日在立法院前的圍城抗議活動,就是因為權益受損的軍公教勞警消們「有事」,能夠不上街表達沉痛與反對之意嗎?自從蔡政權上台以來,已歷的20場年金改革會議、4場分區座談會,以及1場國是會議,有充分傾聽這些被改革者的心聲嗎?有殫精竭慮地研擬出福國利民、傷害最小的年金改革方案嗎?已公布的所謂「年改會版本」是根據何種共識呢?

這一整年來,近乎過場式的年金改革大拜拜儀式,老早就給民眾一種先射箭、再畫靶的因果扭曲疑慮,這些被改革者無不人心惶惶、寢食難安。按照「年改會版」的公式,除了退休年齡被近乎不可思議地快速度往後延遲之外,據信,一般受影響的軍公教警消之退休所得約大減3成左右。根據最新出爐的「精算報告」,這般地砍斲退休金,只能將所謂的「破產」年限延後5年而已!

年金改革主事者最喜歡掛在嘴邊的理由卻是「國家財政困難」與「情事變更」。關於「國家財政困難」部分,可以參酌拙作〈蔡政府的「年金改革」吹的是什麼調?〉一文;註1至於「情事變更」部分,略懂法律的人應知,所謂的「情事變更」之事實,例如突發戰爭、災害、暴動、罷工、經濟危機、幣值大幅滑落、物價漲幅過鉅、匯率發生大幅波動等客觀事實,不包括主觀之事實。當上開情事在客觀上發生異動時,謂之「變更」。註2今天所主張之年金改革必要性的基礎並不見客觀之變更事實,就連「基金即將破產」的說法也只是個精算名詞之誤用。註3即便「基金即將破產」之客觀事實已然發生,試問,政府全盤操持之基金難脫沒有善盡經營管理之責,理應先窮究各種方法以提振基金之經營績效而不得,方始得主張其乃客觀之情事變更。很顯然地,政府此波改革並未打算先從這邊著手,反而逕自主張剝奪所有受益人權益之作為,明顯失之客觀,反有主觀意識、作為之嫌。

如此不體恤受益人權益的法令之反覆,勢必會讓所有的受益人對於政府感到失望與反感,進而大力反對是項改革,與上述唐太宗詔書之反覆相比,更是讓政府盡失德義於萬端,如此粗糙爆烈之改革,一旦施行之後,後續不良影響之蝴蝶效應才正要肆虐整個國家社會,不可不慎!

《論語》‧〈顏淵篇〉:「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 ,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對照古今的政經情況,當時的「食」、「兵」及「民信之」應該就是現今的經濟、國防及人民對政府的信心。孔子認為這三者是各項政治事務中最重要的,而三者之中,屬於重中之重者,當屬「民信之」,其次才為「足食」、「足兵」。

倒不是說孔子認為「足食」與「足兵」不重要,能否做到讓人民「足食」、讓國家「足兵」,有時並不是為政者所能完全控制的,為政者所能做到的,就是對人民講信用以使人民對於政府產生信心。人民對於為政者的施政有信心,即使偶爾有了「食不足」、「兵不足」的狀況,人民仍然能與政府同舟共濟以渡過難關。反之,若人民對於政府缺乏信心,即使在太平盛世,則仍免不了會產生社會紛亂的現象。乃至於個人,孔子亦是呼籲:「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以上之論理,在在顯示他重視個人及國家的誠信問題。

當「人無信不立」主掌國家公器的上位者,又豈可「無信而立」呢?

[1]https://www.viewpointtaiwan.com/commentary/%e8%94%a1%e6%94%bf%e5%ba%9c%e7%9a%84%e3%80%8c%e5%b9%b4%e9%87%91%e6%94%b9%e9%9d%a9%e3%80%8d%e5%90%b9%e7%9a%84%e6%98%af%e4%bb%80%e9%ba%bc%e8%aa%bf%ef%bc%9f/

[2]林誠二,情事變更原則之再探討,台灣本土法學雜誌,第12期,頁58(2000.07)。

[3]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61/61-16.pdf

viewpointtaiwan

View Comments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11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1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12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2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12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 年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