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教師 林志翰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以「素養」為導向的12年國教課綱將於8月1日起正式實施。政府從106年到111年這5年間,總計將投注450億元,期盼培養學生自發、互動的學習。潘部長並針對全台各地的補習班紛紛推出價格昂貴的素養課程做出回應,他認為沒有必要,因為探究過程就是「素養」。
筆者不禁想說,家長、學生乃至於第一線教學的老師對於素養恐懼的來源,不就是那450億元造成的嗎?
早在196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了因應21世紀對教育提出的挑戰,出版了《教育—財富蘊藏其中》的報告。該報告首次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認知、學習做事、學會共處、學會成為你自己。這四個「學會」雖然沒有熱騰騰的「素養」兩字,但也明確回答了21世紀需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近年來國際社會熱炒「21世紀核心素養」,台灣也沒有置身事外,推出三面九項的核心素養。自發、互動、共好的「自動好」理念期盼養成學生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的「自動會」目標喊得震耳欲聾,但是在教學現場的老師或家長卻認為這只是高調口號,原因有二:
一、素養是一條探究學習的歷程,但各縣市教育局處調訓第一線老師惡補素養的方式卻是無止盡的「12年國教便利貼」實作研習。研習時,老師將發想課程的脈絡寫在便利貼上,再貼在壁報紙上。貼好貼滿後各組進行口頭分享,討論沒有標準答案、沒有對錯,但是撰寫方式一定要遵照格式規定。接著主辦單位急著拍照好當作成果。
因為沒有對錯,很多老師進行一整天素養實作研習後,其實並不知道自己發想的課程脈絡算不算是素養;又因為一定要貼滿便利貼,所以很多老師為了研習交差,「複製」過去九年一貫的課程設計,分享結束後,心中那種「換湯不換藥」的感覺油然而生;因為有規定的撰寫格式,學習目標、核心素養的文字描述都要照規定寫,老師們不禁懷疑,學生學習成效的良窳是這些格式可以檢視出來的嗎?
更誇張的是,聽聞部分縣市的便利貼賣到缺貨,讓人懷疑到底素養教育著重的是課程內涵還是表面形式?也難怪教學現場的老師們對這種研習望之卻步!
二、在考試領導教學的思維下,450億元帶來無窮的恐懼。因為砸了大錢,為了成效,考試題目一定要有「素養」的味道。惡性循環下,包裝出來的素養考題充斥,家長們為了心安,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只好任人宰割,付出昂貴的補習費。
素養教學其實是希望老師們著重學生的學習歷程,營造貼近生活的學習情境,讓學生涵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培養學習的正面態度。這樣的教學不用花費450億元去辦多場不切實際的研習,更可以省下大量便利貼,環保愛地球。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