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高學歷難民之反思

27 11 月 , 2017  

雪地麋鹿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發表「2017全球大學就業排行榜 」,讓各國都存在的「高學歷難民」─高學歷卻失業的現象,再度被討論。

勞動部今年公布青少年整體失業率12%,大學失業率達15%,高於平均,顯示出台灣也存在學歷高反而失業率更高的問題。

現代畢業的大學生面對就業議題有極大焦慮感,感覺前途茫然,不知道如何是好,也有許多人為了逃避就業而選擇延畢或繼續念研究所,進入就業市場可能都快30歲,意味著離開原生家庭、獨立的時間延後,連帶影響結婚自組家庭、生兒育女的規劃。

許多人探討這種現象時,著重在草莓族無法吃苦,或念大學不努力太混的觀點,但若回顧時代的演變,會發現這樣的說法缺乏公平。在過去經濟發展蓬勃的年代,找工作並不困難。然而歷經金融風暴、經濟問題、工作型態快速轉變後,年輕人需要具備更多與過去不同的能力,才有機會能夠在社會上立足。

面對這樣的轉變,家庭與學校,是否有給予足夠的彈性跟著轉變,讓這群新生代,能擁有跟得上時代的腦袋與新知呢?

筆者長期和兒童、青少年與家長們接觸,對這個問題是存疑的。面對世界腳步轉變如此快速,孩子卻承受比過去更大的課業與學習壓力,而許多家長面對這樣的新時代,仍抱持著傳統考試考得好才有好工作的迷思,不在意孩子成績的家長,反而會被其他人冠上「不好好教孩子」的罪名。

家庭教育究竟要帶給孩子甚麼?是僵化的思考、沉重的學業壓力、期待孩子聽話和按部就班完成人生目標,還是應該保有其個人特質和潛能、創意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呢?許多家長自己是按照傳統教育思維被養成,保有傳統的教育觀念,並以為這就是對孩子最好的,而繼續延續下去。

要轉變這樣的現狀,需要先從家庭教育開始轉換。孩子需要家庭給予溫暖環境和安全感,但並非無微不至的照顧,或是嚴格管理不准反抗的教育。孩子需要透過照顧者的陪伴、正向的回應,被鼓勵表達意見、鼓勵嘗試和經驗各種新事物,並從這過程得到成就感,逐步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也從中找尋到自己的興趣與價值。未來生涯方向也需要透過不斷的嘗試、探索、甚至挫折再站起才能尋得,而非只是很聽話、很乖,沒意見,沒想法,

高學歷難民的問題,除了學校體制、學校教育環境的調整外,也需要回到最基本的家庭結構、教養觀念來一起配合。

家庭中如何對孩子正向而保有原則的教養、給予探索與解決問題的機會,並在應該放手的時候鼓勵孩子嘗試,格外重要。各級學校目前透過各種的親職團體、親子講座,以及各種輔導資源的介入,盡力嘗試協助家庭親職功能的發揮,這些問題,需要家庭和學校的共同協力合作、良好親師溝通,才能讓這群面對快速變遷時代的孩子們,擁有快速適應環境的能力。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