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業壯遊 謝宇程
台灣近五年來,高中畢業就出國讀大學,從 2011 年 627人,到 2015年1443 人,五年之內人數翻倍,增加勢道迅猛。我有一個朋友在高中當老師,輔導學生申請國外大學、接洽國外大學來台招生,正是他的主要業務。最近輿論有在討論:這麼多台灣年輕人,在高中畢業就離開台灣,這代表怎樣的意義?是好事或危機?其實就如任何現象,它不會只有正面,也不會只有負面。我們需要兩面並陳,才能看得清真實好壞優劣。
我們先說正面吧。
對這些一位一位的年輕人來說,大致是正面的。他們更有國際經驗,跨文化經驗,有更多的居住、工作、生活的選項。到美國讀大學,再工作幾年,可能讓他們日後有更大的自由度,安排與規劃未來的人生。而「自由」本身就是個價值。
對於位在台灣的這個政治群體、經濟體系、社會文化圈整體而言,許多年輕人出國讀大學也「可能」是有好處的。前提在於這群人,在四散世界各處學習與歷練後,帶著他們在世界各地培養的經驗、知識資產,回流台灣,或是成為一個全球網絡,幫助台灣各方面的發展與安全。
當然,這個前提不見得容易發生成真,而當它「不成真」的時候,實際發生的就是負面效益了。
發展任何產業,都靠人才,內容產業尤其如此,以及任何制度性、體質性的改善,都是如此。這些家境允許,主觀願意及早離家到國外讀大學的年輕人,很可能是家中較富裕、性格又比較自主且具開創性的一群。他們都會是社會中堪挑大樑的重要人才,如果他們離開台灣,留學國外,就此流失,當然是台灣各種領域的損失。
這些年輕人,他們會不會日後返台效力,或者在國外形成有利於台灣、與台灣聯繫交流的網絡呢?據我的觀察,這不容易發生。從大學就到其他地區讀書的年輕人,其實是用人生最精華的時間在建構世界觀、人際關係、打事業基礎。當他們在國外積累大量的社會資產、產業理解、知識資源,其實愈來愈沒有理由返回台灣工作與生活 — 從他們的角度,其實難以看到「回台灣」有任何誘因與吸引力。
舉例來說,我認識大部分在美國工作成家生活20年以上的人,沒有會想回台灣的。他們的兒女,對台灣有好奇與遙想,但他們都是「美國人」,而且往往全力以赴,試圖比一般白人表現得「更加美國」。這樣的現象,在各地都會出現。
不只這些年輕人和他們本身的才華。隨著這些年輕人移出而一去不復返的,還包括他們背後一個個家庭積累的財富與資源。當這些年輕人在海外長住,他們背後經濟優沃的父母,很有可能也將資產往海外移出。最後,台灣幾乎必然是「人財兩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