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業壯遊 謝宇程
日前,一個媒體記者訪問我一個問題:「近五年來,台灣高中生畢業出國 讀大學人數 翻了一倍 。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對台灣是好是壞?」和他討論 了好一陣子,有些想法值得全盤整理出來和讀者們分享。
首先,為什麼台灣近年來出國讀書的年齡提早?是否顯示台灣的大學不好?這部分,其實是經濟、科技、社會、教育、國際局勢等多方因素,讓出國讀書的門檻降低,而吸引力增加:
【家戶財富因素】這麼多年以來,雖然台灣經濟成長率低於中國大陸及東 南亞國家,但是成長率仍然通常是正的,整體而言仍是日益富裕,而且貧 富落差加大,其實富人還是有變多(也比過去更富),有經濟基礎送孩子出 國讀書的人,比二十年前多,而不是少。
【產業前景因素】在產業、政治、社會等各層面,大部分人對台灣未來是 悲觀的。在這樣的氛圍和認知下,許多人選擇讓自己的兒女離開台灣發展 人生。如果要在外地生根發展,不能太晚出國 — 大學畢業出國讀研究所 ,通常在語言能力、關係鏈結等面向都太遲,就已經不易「成為真正歐美 /世界人」,在歐美讀大學,其實是最後機會。
【教育品質因素】在教育面,台灣的諸多大學,不能說全無長進;但相對 於外在環境的變遷、歐美大學的進步,我們的進步的幅度並不夠大,不夠 普遍、不夠精準深刻。台灣的大學招生機制、連著高中教學機制,也都進 步不夠 — 以致於許多人會覺得,為滿足國內升學門檻而準備與學習,會 浪費掉高中三年的學習時光。於是,「高中用來準備出國讀書」成為了自 救的路線。
【家庭結構因素】多年來持續少子化,愈來愈多家庭只生一個孩子。這些家庭,通常會傾注更多資源,將唯一的一個孩子培育長大,走最安穩、最可靠、最可能人生成功的路線。這些家庭,比過去生兩三個孩子的家庭,更可能將小孩送出國讀大學。
【語文能力因素】多年來,許多較富裕的家庭,會讓孩子從幼稚園開始學英文,國小開始出國,國中就可能獨自參加出國遊學團。這樣的家庭培育 出來的孩子,會有很高的英語能力以及國際移動能力,他們對於 18 歲出 國,在心理上、能力上、經驗上,都做好了準備。
【資訊網路因素】最後,資訊科技的發展,也在很多方面降低學生出國門 檻。現在,透過網路查找申請大學的方法、在國外生活的指南,與大學文 書溝通,都比過去方便得多,即時進行,不花成本 — 只要英文能力足夠 ,都可以直接進行,不必找代辦。
【情感門檻因素】過去,有一個原因會讓 18 歲的兒女不易長時間出國留 學:情感問題 — 出國後,見面互動交流極為不易,當然會擔憂和不捨。 這許多年來,從電子郵件,即時訊息,照片分享,到現在家人之間可以隨 時視訊影音溝通,兒女在 10 公里外,還是在 10000 公里外,差別愈來愈 小。
這些原因,都會讓我們的高中生畢業後,直接就讀國外歐美大學的比例與 總數愈來愈高,不能只用經濟和產業前景好壞來解讀。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