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媒體人 蔡孟峰
網路上流傳一段影片,大排長龍的車隊車上載滿了香蕉,正在等待進入農會倉儲秤重收購。近一個月來,產地價下等蕉每公斤只剩2到3塊,上等蕉最多8到10塊,盛產卻滯銷已經讓各地蕉農再度欲哭無淚。
農委會只依循往例收購後再分銷到國軍單位或教育單位,實非長久之計。應該輔導蕉農轉型或打開外銷通路,以改善屢屢出現的產量過剩窘境。
據屏東蕉農指出,全台香蕉盛產於夏季最多,但是這個季節的颱風也是最多,蕉農一般都有颱風災損的預期心理,但沒有風災反而會形成香蕉盛產的情況,聽起來好像都是好事,然而,只要一盛產,在銷量和通路沒有相對增加的情況下,反而會造成滯銷或者是價格驟降,收入也會有很大的落差。
根據農委會統計,全台香蕉面積約1.6萬公頃,正常年產量在6萬公噸上下,集中在中南部縣市,因為盛產在夏季,當季水果有多種選擇,所以一旦盛產,相較之下香蕉的買氣就變得低迷許多。蕉農形容香蕉價格波動之大,每年都像洗三溫暖,有時候感嘆香蕉廉價到只能當豬牛的飼料。
以往香蕉也時常出現「剩產」的情況,政府的做法就是由農委會統一收購。今年農委會以每公斤5元的價格向農民購入,然後分別銷售至國營事業、國軍單位或教育部下屬學校。這樣的方式行之有年,銷售管道並沒有太多改變,被迫購買的單位,像國軍部隊三餐和學生營養午餐都附上香蕉,很難說吃不膩。
農委會也曾經協助蕉農其他措施,包括鼓勵外銷,補助國際行銷費用,輔導做成加工品並提供補助,或是協調大企業或學校大量訂購香蕉等。有些縣市獨力打開通路,以南蕉北銷、城市互利的方式,例如,今年因疫情使得外銷通路受困,雲林向金門銷售2萬多公斤香蕉,就是一種變通的方式。
但香蕉「剩產」擠壓市場已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產地還有增無減,農委會的既有協助方式卻幾乎很少改變。政府鼓勵 觀光業者轉型,也鼓勵青年務農成為青農、從事農業的創意生產與行銷,那麼,是否也可在香蕉種植產業上輔導轉型,並透過電商平台進行多元促銷,為蕉農創造更多銷售管道;當然,或許也可教導蕉農控制產量,減少過剩的壓力。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