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工作者 徐惠
在傳統的政治運作中,政府官員即是「新聞來源」,大眾傳播媒體則是政治溝通的管道(channels)。政治溝通方式本與各國的政治制度習習相關,但隨著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社群媒體的活耀,政策傳達已經不再是政府官員的專利。
尤其近幾年,無論是地方或中央政府,都傾向政府資訊公開化、透明化,因此民眾對於政府的運作與施政方針,不僅有更快速與便捷的管道可以獲得,也從「被動式公民」:只有在選舉時,才能表達自己的政治意象,轉變成「主動的公民」:可以隨時透過臉書、Twitter等社群媒體,來監督政府(或政府官員)的施政。而當國家有「公民投票案」時,民眾更可以針對特定議題,透過投票表達意見!即便如此,政治運作的本質,似乎還是沒有改變。
今年初出品的電視電影(TV movie)《脫歐之戰》(Brexit: The Uncivil War),是一部講述英國脫歐選戰中,雙方陣營如何透過掌握特定族群,了解他們的需求,進行網路文宣戰過程的影片。該片也描述脫歐陣營如何透過一個大數據分析公司(Aggregate IQ),針對頻繁上網的用戶,在選舉期間發送了10億個客製化的文宣給個人(individual),電影導演暗示,這是脫歐陣營勝出的主因之一!
其實在脫歐陣營成功達陣之前,雙方就已不斷透過各種宣傳管道,進行政治辯論與攻防。但電影經過訪談真實人物,得出的結果顯示,脫歐陣營勝出的真正關鍵,是透過Aggregate IQ公司,成功獲得了約300萬留歐陣營所不知道的選民資料,這些選民一直沒有被任何陣營(或政黨)接觸過,換言之,他們是「最沒有聲量的選民」。脫歐陣營特別針對這些族群,進行客製化的文宣宣傳工作,讓英國最終以51.89%:48.11%順利脫歐。
韓國瑜在去年的九合一大選,透過網路聲量的爆增,首先贏得點閱率、曝光率,最終在「三山」的造勢成功,順利將網路聲量轉換成選票,攻下高雄市長的寶座。韓國瑜能順利拿下高雄,鐵桿韓粉是極大的因素。
可是韓參加總統大選,似乎自國民黨初選結果出爐韓勝出後,網路聲量便開始下降。筆者認為,比照英國脫歐陣營的做法,韓陣營除了持續強化原本就擅長的「空戰」外,也應該找出那些「尚未被接觸到的選民」。而這些選民,通常是網路使用量最低,也最被各政黨忽視的「隱藏選民」。
再以英國為例,英國人口數約6400萬,但大約有300萬的「隱藏選民」。台灣2300萬人口,也約有150萬的隱藏選民。若以150萬,除以台灣約1900萬的選舉投票總人口,這些隱藏選民,約佔7.8%的選舉人數,在總統選戰藍綠歸隊,且呈現對決的選舉態勢中,恰足以影響選舉結果。
即使21世紀網路的力量,已足以影響到我們生活的各個面向,但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依舊沒有改變。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而人民想要的,就是透過政府基於公義做制度性的資源分配,讓各領域、族群的人民安居樂業。
但如果管理眾人之事,淪為口號,例如;蔡總統在10月10日的國慶典禮致詞中説要「壯大台灣」,但實際上卻是丟失邦交國;口頭上講「強化經濟實力」,卻閉口不談2025實現非核家園後,在能源短缺下,會導致什麼經濟發展上的問題。而對於「減碳」,還推說「那是下一任總統要解決的問題」;至於「讓中華民國台灣在國際舞台上抬頭挺胸,勇敢自信」,卻不告訴人民全面倒向美、日的外交戰略布局,所可能帶來的風險。如此一來,民主政治的選舉制度,便失去了其原本所應帶來的價值。
人民所企求的,是「有感的政治」(而不是口水戰)、「有溫度的政策」(而不是製造亡國恐懼感),若國民黨或韓國瑜能接觸到這些「被遺忘的」選民,並提出有溫度感的訴求,相信在未來的選舉民調中會有正面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