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作家 張方遠
正當台灣勞動者反對砍七天假期、捍衛自身勞動權益之際,民進黨蔡英文政府以其一貫的髮夾彎作風,由總統突然「拍板」,將原來長期被拒於健保之外的陸生納保。從人權的角度來說,陸生納保是進步且是必要之舉。
但關鍵的問題在於,此次修法是將陸生比照僑生與外籍生,同時取消原有的補助,致使每月保費從749元躍升至1,249元,甚至略高於月收入83,900元者的個人負擔金額。陸生在台灣校內外打工與申請獎學金仍受到限制,學雜費是本地學生的兩倍以上,處於經濟弱勢地位的陸生最終以此等形式納入健保,究竟是保障還是剝削,令人存疑。
總統府聲稱,此次陸生納保主要是由於人道考量與人權價值;但是,眾所周知,民進黨在野期間與台聯等泛綠陣營不斷鼓譟社會情緒,成為陸生納保的最大障礙。如今,民進黨顯然是為了爭奪議題戰場與道德制高點,而選擇在兩岸關係陷入冰點之際定調陸生納保,從而以此宣稱是在對大陸釋放善意。
但民進黨的策略卻是選擇修改《健保法》,而不是修改長期令人垢病的《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當中對於陸生「停留」身分的限制,表示民進黨仍然刻意回避敏感的兩岸關係,一方面想要贏得進步與改革的美名,另一方面卻將身分特殊的陸生定位往外國學生的方向靠攏,最後導致了高額健保保費的局面。
對於陸生而言,他們一再所爭取的是合理與公平的政策對待,尤其是醫療與工作兩大面向。但是對於關心台灣社會改革的人而言,視野不能僅僅停留在「人權」層次,更應該不斷追溯問題的核心與根源所在。長期以來,陸生是所有境外學生之中唯一沒有被納入健保的群體,同時又有「三限六不」的掣肘。
事實上,陸生在台灣的處境在應該與大陸配偶一起加以討論,大陸配偶取得身分證的年限遠長於其他外籍配偶(陳水扁執政期間,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甚至主張將年限延長到11年)。陸生與陸配所面臨的政策歧視,直接衝擊到他們在台灣社會的生活與融入,卻因為兩岸議題的高度敏感,很容易就陷入藍綠之爭,最後成為當政者不願觸碰的燙手山芋,進一步導致社會的冷感與漠視。
對於陸生與陸配的政策歧視,其背後當然是政治操弄;追根究柢,問題的源頭還是在於長期處於隔離狀態下的兩岸關係不正常,因此政治人物恐嚇式的渲染,很容易引起社會的共鳴,加深對於陸生與陸配的不信任,甚至是敵意。
由於兩岸關係的特殊性,不能等同於國與國關係,陸生在台灣的校園裡被夾在本地生與外籍生之間,他們應有的合理權益經常就在灰色地帶中被忽視、被犧牲。相應的情況,目前中國大陸對待台灣學生的模式,在政策上宣稱是比照當地學生的待遇,例如學雜費、獎學金、住宿與醫療保險等等,但在實際的執行上卻時常有所落差,台灣學生一樣被夾在本地生與外籍生之間,出現政策與制度的紊亂。
兩岸關係的特殊性是歷史所遺留下來的問題,如果繼續選擇逃避的態度,兩岸關係將永遠難以正常化,最後受害者還是在兩岸生活、工作與求學的普通民眾。「陸生納保」不該只是民進黨的政治籌碼,而必須正視陸生(以及陸配)都是台灣社會的成員,應該共同在大家長期經營下來的社會安全網絡中自助互助,以維護此網絡的穩定與健全。蔡英文不斷強調要推動轉型正義,那麼,兩岸關係走向正常化應是她的第一哩路。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