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除了防疫、抗疫,執政黨的責任是積極施政

6 9 月 , 2021  

學術工作者 徐惠

我國自5月中旬開始發生嚴重的新冠肺炎疫情,現在已逐漸穩定控制。雖然每日還是有為數不多的個案,但也有出現幾次本土病例「加零」。從數據上來看,我國的PCR陽性率已從五月底最高峰的3.5%,掉到日前的0.0379%。日前台大感染科醫師林氏璧因此發文表示,雖然我國目前不以清零為目標,但結果卻如林氏璧所説好像「不小心搞到快清零了」,也顯示了「抗疫有成」;不過抗疫之外,筆者認為政府應該開始多關注「非抗疫」的其他公共事務議題;畢竟,積極施政是執政者的基本責任。

綜觀世界各國的抗疫過程,雖然目前有不少國家如美、英等國再度受到Delta病毒的襲擊,導致疫情升溫,但是許多國家在走了一年多的「抗疫路」後,已經開始逐漸調整了國家的防疫腳步。根據外電的報導,如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等歐洲主要經濟體國家,其未來主要的抗疫模式,將不是尋求終結疫情,而是採取長期性、低強度的防疫措施,這些國家開始準備與新冠病毒「共處」。8月30日,北歐國家丹麥也宣布將自9月10日開始,不再把新冠病毒疾病視為危害社會的疾病,結束因應疫情的限制措施。可以理解這些國家都希望在與新冠病毒共處下,國家能正常發展、建設與進步。

當然,西方這些國家這麼做,是因為他們的疫苗覆蓋率,大多有達到政府所設定的覆蓋率目標,例如:英國的有超過87%的成年人至少接種了1劑疫苗,66%的成年人已接種2劑疫苗。雖然台灣目前並沒有這樣的條件,可以追隨歐洲各國來放寬防疫措施。但是過往一年多以來,我國因為疫情所受到排擠的議題、法案或公共資源,是否已經到了是時候,可以獲得「被重視或重新檢視」的機會?這才是國家發展的「超前部署」!

舉例來說,如最近被檢討的「動保法」,肇因於154隻走私貓,受限於現行法律規定,而被不當的行政命令處決;又如不少豬肉條、肉乾陸續被驗出含有「非洲豬瘟」病毒,都因防疫優先,沒有受到應有的優先重視;若再往前追溯到由民間與在野黨發起的「藻礁公投案」、「反萊豬公投案」等,這些公投所涉及的公共問題,並沒有因為疫情的關係就自然消失,只是因為疫情的爆發,而失去了大眾的關注。然而,除了上述的議題外,還有許許多多亦是攸關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問題,如極端氣候引發的災難防治、能源危機等等,但執政黨似乎沒有把心思放在上面,看起來讓人覺得似乎有想藉著「抗疫成功」,來當作執政一年半的政績,果真如此,難道過去一年半以來我國國政推行的結果,就只剩下「抗疫」了嗎?

蔡政府第二任一年半的政績,民眾最有感、最有印象的,大概就是疫情指揮中心天天所召開的記者會以及備受爭議的「國產疫苗」。至於國內因為新冠疫情所帶來的各種產業或生活型態影響,像社會M型化發展或物價上漲等,不一定已經形成社會關注的「熱區」,但影響深遠。政府應該要有前瞻的想法,探討疫情中的各種國家發展規劃,以及配套的立法、修法措施。例如:飯店旅遊業整體產業鏈停滯的突破、常態性「在家工作」(work from home)可能產生的勞資雙方的糾紛、學生因遠距及實體混成教學,所可產生的各種評分、評鑑及升學上的問題,更有甚者,民眾不願意施打疫苗者可能要求釋憲及是否違反「基本人權」等問題,政府都應該積極因應。

此外,應該扮演監督政府的媒體,似乎也過度著重在報導疫情相關的事件,而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公共議題,也許應該嚴肅檢討。筆者要呼籲的是,因為疫情讓原本受到排擠的議題可能被淡忘、被忽視,是時候執政黨、反對黨及媒體都應該改變心態,重視國家正常發展了!

因此,在我國疫情已逐漸受到控制的這個時間點,在野黨應該好好發揮「議政」的角色,在媒體上盡量曝光,召開專家會議,並探討被排擠、被遺忘的議題。此外,在不久的將來,待疫苗覆蓋率達到六成以上時,我國也應該要參照歐美各國的經驗,「與病毒共存」。反對黨要質詢執政黨有在準備嗎?都準備好了嗎?國家資源的再分配、公共政策的優先順序、中央與地方的權限劃分、疫後經濟發展策略、社會安全措施、產業結構因應等等,可能都需要配合與病毒共處的新生態。

當前國家治理,社會管理和為政者最糟的心態是,一切相信大數據、點閱率,網路聲量,而忘記了國家發展目標、社會價值及人民生活的高度。尤其過去一年半以來,幾乎只著重防疫,對於其他事務有著「犯懶」不關心的投機心態。防疫的確很重要,但國家不僅要帶領人們走出病毒侵擾的陰霾,還應該替人民舖下走出陰霾後的具體道路。

孔子曾言「先之、勞之、無倦」,即「為政之道在於以身作則、勤勞民事並持久不懈」。若執政黨「不勞之」,在野黨更應該「鞭策之」!

(照片來源:風傳媒)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