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教師 林志翰
民國83年,筆者考上大學時,當年度的大學聯考錄取率為44%,短短不到10年,大學錄取率正式突破90%。當大學分發會統計,108學年度大學指考的錄取最多「僅」八成多一些,創下指考歷年新低紀錄時,筆者不禁苦笑,教育官員難道沒看見台灣大學生滿街跑嗎?
指考錄取率「僅」八成多,合併學測個人申請、繁星甄選等名額,台灣的大學錄取率幾乎已達百分之百。百分之百錄取率的背後,還有一些學店大學面臨收不到學生的窘境,台灣高等教育學歷貶值的問題早已病入膏肓。
民國5、60年代,每年新生兒人數高達40萬人以上,全國僅有十幾所國私立大學;教育改革列車啟動後,少子化的浪潮襲擊下,106年新生兒人數跌破20萬人,去年更僅有18萬人出頭。然而,台灣現在卻有超過160所國私立大學。根據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大學學歷人口突破500萬大關,擁有研究所學歷者也超過130萬人。學歷貶值的現象已越來越明顯。
學歷貶值會有哪些問題呢?
一、文憑越來越不值錢,碩士生當清潔工不足為奇,這代表文憑的通俗化。基層工作要求的教育資格上升,說明台灣學生在高等教育的氾濫下,不得不盲目念大學。技職教育沒人要念,根被掏空,虛度大學或研究所生活後,個人學習能力沒有提升,只能回頭從事基層勞力的工作。
二、因為學歷貶值,大家從爭奪高學歷的競爭轉變為爭奪名牌大學文憑的競爭。名牌大學就那麼幾間,菁英主義的升學思維不會因為廣設大學而有所改變,但卻加速了企業老闆對於台灣高等教育的不信任感。
台灣高等教育的文憑產生「信用危機」,企業老闆不再陷入高學歷迷思,對碩博士畢業生的需求降低,於是,高學歷文憑又貶值了。
如此詭異的惡性循環迫使學生陷入追逐高學歷與否的兩難情境中,且戰且走念完大學、研究所,不但虛擲光陰,失去個人真正學習開發自我潛能的黃金歲月,更因為高學歷貶值的挫折下,平添許多家庭乃至於社會問題。
台灣教改刻意揚棄分數思維,在人人都可以念大學的「假平等」下,造成學歷質與量的嚴重失衡,破壞了過去升學、技職雙軌並行的制度。
有興趣不代表有足夠的能力從事某方面的工作,考試分數高雖然不代表一定可以勝任某些工作,但至少在學習階段仍是一個鑑別能力的指標,進入職場後的表現則有賴個人專業能力與人際關係的溝通能力。因此不該完全揚棄分數的評量。
教育該給學生的是一個健全的價值觀,督促學生努力精進、時時成長,而不是刻意忽略個人既有存在的差異,佯裝萬物平等、美好;一旦進入社會後,現實會無情地戳破教育包裝好的假象。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