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公立國中正式教師 趙南星
大學指考即將登場,根據大考中心統計,今年4.3萬人報考,較去年減少5300多人,重考生卻增加到9000多人,佔比首度超過2成。近5年指考重考人數逐年增加,學測的重考報考人數也增加,人數約5年前的2倍。
補教老師分析,這一代學生對科系的好惡更明確,也期待學以致用。愈來愈多學生入學後或畢業後就業,發現所讀科系前景差,選擇重考大學,反映當前學生更了解各行業概況,選擇科系也更務實。
關於此事件,筆者有兩點看法。第一、什麼樣的人,會選擇重考大學?有足夠(經濟)資本的人。
升大學是最容易轉換生涯選擇的關卡,高中時可能資訊不足,或對原本選擇科系有過多美好想像,就讀後發現不合預期,想再投入一年時間和經濟成本,去換取一張更符合市場需求的文憑,是很合理的。但那些沒有資本去重作選擇的學生呢?原本就是社會弱勢,又沒有資源去重新選擇一次,是否容易乾脆一路錯到底或輟學,成為就業市場上的弱勢,複製階級?
台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在《拚教養》中也提到:「多元入學的管道,讓念大學不再是『窄門』,但也同時帶來新的不確定性。促使中產階級父母投入更多資源為孩子提供多方位的學習,或尋求更國際化的精英教育來鞏固其階級……對經濟、文化或社會資本豐沛的家庭來說,全球化的浪潮便於他們進行更多樣的教育投資與地理移動。
但對資本不足的家庭,全球化可能是危險的海嘯,捲走他們的工作機會,經濟安全甚至逼迫他們離鄉背井。」
第二、台灣社會過度重視高等教育文憑,但大學文憑真的代表畢業生具備和就業市場銜接的能力嗎?
南韓知名經濟學家張夏準表示,現代對高等教育的太過重視,使得許多中高所得的國家之高等教育,出現一種不健康的動態—-當上大學的人口一旦跨過某個關鍵性門檻,人們就得去上大學,才能獲得好的工作,而這會造成學歷通貨膨脹,也就是學生花費大把時間和金錢取得的文憑,反而變得不值錢。
作者也舉例,瑞士在1990年代前,大學註冊率只有10-15%,國家生產力卻名列前茅,如今註冊率也才40%多。我國的高等教育過度擴張,是否反而造成社會資源和人力的集體浪費?
筆者身為教育工作者,企盼每個學生都能在他最適合的崗位上,發揮所長。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