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郭柯是敵是友不重要 選票到手才是王道

16 10 月 , 2019  

國立臺北大學法律研究所研究生  陳冠甫

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與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一同為民眾黨及郭家軍立委參選人合拍競選照引發社會關注。

郭台銘在退出總統大選後,看似與前立法院長王金平、柯文哲等人之間的異色結盟破局,但他卻又適時展露與柯文哲仍保有密切關係,甚至連外傳與柯文哲不合的王金平,當時都派出女兒在兩人拍照時前來送上茶點,暗示仍在聯盟內的意圖不在話下。

有媒體形容如今郭、柯如今是「分而不散」。透過彼此分別擔任母雞,希望藉由少見的「雙母雞」交叉拉抬自家立委選情。

值得注意的是,郭台銘並非照單全收力挺民眾黨立委名單,部分有綠營背景的參選人就只能孤軍奮戰。對比先前傳出郭台銘將籌組執政大聯盟時,透過發言人強調「藍綠都有朋友」更說「選舉是一時的,朋友才是永遠的,如果有立委參選人需要,郭台銘願意出來站台。」現在看來不免讓人覺得言不由衷。

 藍色、綠色、甚至白色壁壘分明也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只是不只郭重申「改變藍綠」惡鬥、柯文哲也同樣談「推倒藍綠」高牆,背後的弦外之音,是「藍綠一樣爛」。

不可否認,各政黨都有缺點,正如「無人為完人」。然而,若以此為延伸至「政黨惡鬥」的說法,無疑是扭曲民主政治不同政黨互相監督的本意。試問如果各黨團結一塊,誰來揭發弊端。

另外多出白色是否代表就打破藍綠跟停止所謂「政黨惡鬥」亦很令人懷疑。

一方面劍指別人在惡鬥,另一方面不就是自我推銷「中道能合作」企圖搶攻中間游離選票,這不也是一種鬥嗎?

有此一說認為,從何謂政治的兩個對立定義出發,政治領域的敵友之分,在於權力維持與討論如何解決問題。德國法學家卡爾施密特進一步分析,除了政治權力之外,任何宣稱將進行討論的對手都是潛在的敵人。

不用多提「昨天朋友、今天敵人」的情況一直存在。準確的說,會一同討論的原因其實是為了爭取更多時間,並以此換取政治上的空間。也就是說,民眾黨、郭家軍立委參選人為爭取時間競選,郭台銘、柯文哲同樣可能爲爭取時間準備2024總統大選。

至於郭台銘談過站台的三個理念前提,就與自稱「在意」500個郭粉退出臉書社團,因而推遲和吳敦義的見面一樣,只是檯面上的說法。

沒有永遠的和平,也沒有永遠的朋友,若要在彼此政治競爭的關係中,取得表面上的和平共存或類似郭、柯兩人的結盟,就必須要有共同的政治利益維繫彼此的關係,甚至是背後的派系;當然,政治利益的種類不限於現實的政治權位,也可以是強烈的政治信仰。

但顯然郭、柯兩人並沒有共通的核心思想。其實他們最初的結盟目的就是為求不同勢力支持者的結合,並將結盟效益最大化換取選票。所以,眼下郭、柯、乃至於王展現再多團結合體的戲碼,都不會脫離換票的初衷。

 

,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