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 黃育仁
台灣第一條輕軌在高雄上路以來,日前已發生了第14起車禍,網路要求嚴懲馬路三寶罵聲不斷,但事故肇事元兇揪竟是輕軌還是另有其人呢?
在許多行經輕軌沿線的道路使用者眼裡,輕軌的設計根本在擾民,他們認為容量有限的馬路,原本只有汽、機車的使用就已入不敷出,尤其在上下班尖峰時段更是嚴重;現在又加上輕軌來分食道路空間,且與輕橫交的汽、機車又要禮讓輕軌通行,自然在心理上會對輕軌的諸多設計產生敵意。
例如日前小貨車違規臨停在輕軌軌道區,導致與輕軌發生擦撞,就有人質疑為何輕軌不煞車,但卻不知輕軌列車體積大,無法如同汽、機車般短距離機動煞停的先天限制條件。
雖然輕軌在台灣是嶄新的交通工具,但其實它在國外已經有逾百年的歷史,輕軌已經過陣痛期而融入當地交通模式中,當地的行人和道路使用者已經適應輕軌是用路人之一,無論是行人或駕駛車輛者接近輕軌行駛路段時,都會特別注意輕軌的出沒,自然而然的跟輕軌有關的交通事故發生率就下降了。
正如同世界各地的輕軌發展歷程一樣,高雄輕軌面臨上路初期的磨合期,儘管在設計上已與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等管制設施進行整合,只要大家遵守交通秩序,理論上應該相安無事。
但目前輕軌事故頻傳,推究原因,除民眾守法係數低落及警察執法強度未到位外,另一主因是,就是台灣在打造第一條輕軌系統時,未能充分利用建置期,進行大規模教育宣導,例如透過學校教育、道路監理考照制度及納入國家相關考試考題,來事前教育民眾輕軌這項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交通工具的相關知識,例如輕軌列車的煞車距離等特性,導致輕軌共用道路交通安全融入民眾力常生活中的紮根動作,稍嫌慢了些。
但因應未來台灣後續各縣市的輕軌建設陸續上線的需求,大規模的教育宣導仍必須進行。只有儘快透過多面向的教育方式及嚴格執法來縮短磨合期,讓用路人清楚瞭解,並正視輕軌已加入道路使用環境之中的事實,相信輕軌事故發生的機率自然能大幅降低。
現代化輕軌在列車行經路口前,會先由路旁的車輛偵測器向路口號誌請求並取得通行權後,駕駛依輕軌專用號誌指示行駛,理論上違規機率其實是微乎其微。因此,使用其他交通工具穿越在輕軌共用路口時,若聽到輕軌通過路口所啟動的大眾運輸號誌聲響起,請遵守現場交通設施指示禮讓輕軌通行,不然與輕軌發生事故,不僅罰則依規定加倍外,還必須賠償造價上億元的列車維修費用,後果可謂相當嚴重!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