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評論人 宋磊
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歷經古寧頭戰役、一江山保衛戰、舟山島戰役、大陳島撤退、空降東山島與八二三炮戰,憑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守住台海安全,為海峽奠定和平的基礎,使戰事不發生在台灣本島。
隨著外島的戰事漸漸平息,島上的居民可以將精神集中在賺錢、拚經濟,配合當時政府的10大建設,再加上孫運璿、李國鼎主導的電子產業政策,台灣從1981年開始翻身,國民所得與外匯存底大幅提高,奠定亞洲四小龍之首的地位。
反觀當時的中國,歷經自然災害、10年文革、四人幫到天安門事件,政治上的鬥爭讓中國的經濟發展幾乎原地打轉,直到鄧小平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中國的經濟才逐漸好轉。
拋開意識形態不說,國民黨對台灣的貢獻遠超過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政黨,期間不但奠定台灣經濟的基礎,更替未來立下指引,甚至為兩岸關係立下基礎,不輕易讓戰事爆發。
如今,台灣已成功/和平地完成了第三次政黨輪替。當蔡英文政府上任後,應將重心放在經濟/兩岸政策上,然而,政府非但沒有這麼做,打壓異己比以往更具威力;尤有甚者,許多立法更有明顯針對性,特別是通過《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2017年12月5日再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其中後者更規畫開放現有的政治檔案、清除威權象徵(例如:銅像)與平復威權時期司法不法等任務。此舉不但更加深族群對立,對於民進黨執政的經濟低迷也毫無幫助,讓人質疑執政黨是想藉由打壓異己來移轉施政不力的焦點。
可以預見的是,原本璀璨的台灣將因為政治對立轉為黯淡;面對台灣以外的區域、世界局勢,台灣非但沒有機會參與其中,甚至在兩岸關係前景不明的因素下逐漸收縮、退場;當區域因經濟發展而變得更加茁壯時,台灣因內耗而折損自身的優勢。當國際上的經濟組織不斷整合、增加時,台灣仍因兩岸不佳/政治鬥爭的因素被排除在外。
2017年即將結束,面對未來區域/國際競爭更為激烈的情景,台灣實在沒有內耗/停滯的本錢,政府應帶領全民拚經濟,一方面提升兩岸關係,維穩外交政策,二方面提高百姓所得、降低年輕人學用落差、推動更佳的社福政策等,才是改善台灣當前困境之道。不要再以改革之名遂行政治鬥爭、繼續進行對台灣經濟毫無幫助的清算,只會增加人民對政府的怨懟,繼續增加政黨之間的對立只會弱化立院功能,甚至重新點燃族群衝突的導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