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林士清
印度總理莫迪九月底訪問美國,沒先得到華盛頓政客的關注,反而是先受到矽谷科技業者的歡迎。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印度正持續經歷網路革命,上百萬印度人因為買得起智慧型手機而成為網路使用者,美國科技業龍頭絕對不想錯過這個廣大商機,搶攻印度市場。莫迪預計將與多位矽谷科技業領袖進行會談,包含印度出身的谷歌執行長皮伽、臉書創辦人祖克柏以及蘋果執行長庫克。
美國科技業巨擎相繼宣布瞄準印度市場,不斷推出新的產品或投資計畫,包括亞馬遜將投資20億美元以提高在印度的市占率,臉書將透過網路平台Internet.org為印度提供免費網路服務、Google則協助開發平價Android系統智慧手機等,美國科技業者希冀能藉這次莫迪來訪的機會,改善進入印度市場的管道,更清楚了解在印度投資與成立新創公司之法規,找尋更多的投資管道,矽谷科技人非常瞭解:莫迪不僅是總理,更是現任印度的CEO。
莫迪政府上任初便提出「印度製造」口號,強調要將他過去從政發跡地——古吉拉特邦積累的經濟建設政績推行到印度全境。製造業需要市場,拓展新市場成了要務,而印度對待鄰國的態度顯得較為主動積極,例如印度近期不論是在主動援助尼泊爾的地震、與孟加拉的飛地協議,或是與國際強權美國,進行一系列核子能源交涉。但印度與中國陷入類似冷戰的外交互動,筆者認為印度不怕中國崛起,是因為自己也很有信心地印度會崛起,而且自認後勢更為看俏。
悄然地改變南亞區域局勢,贏造有利於己的國際情勢,新德里廣受國際歡迎的程度,恐怕更勝於過度炫耀自己而遭致圍堵的北京。印度欲在亞投行成為第二大股東,加強對亞洲國家建設的經濟需求,筆者認為可能是新德里對北京提出「一帶一路」的戰略略有忌憚,印度與中國大陸對峙的區域情勢,讓印度企圖巴基斯坦改善關係拓展西部通道與經濟帶。事實上,印度也開始注意中亞市場,於2012年時俄羅斯與中國將近佔有中亞五國貿易總額的四分之一。俄羅斯方面主要提供能源,中國大陸提供輕工業產品。不過,印度在生物科技與醫藥類的產品,在中亞市場仍具有比較利益的優勢。
莫迪1950年出生於英屬時期的孟買(Bombay),是現今古吉拉特邦的一個小鎮,他自年輕時就是政治的狂熱者,莫迪政治上的魅力與爭議,讓他國際評價兩極。但西方國家的態度出現轉變,是因為看重莫迪在古吉拉特邦創造的經濟建樹,西方國家推崇莫迪模式的改革,不外乎是有效率的開放外資、提升民營化比率、私人企業投資帶動建設,減少過去印度一貫的國家、中央主導經濟形式。「莫迪模式」(Modi Model)能否從地方貫徹到中央,突破地緣政治的限制,為有效提升印度國際政經地位,值得觀察,不過,莫迪的訪美效應而論,矽谷科技人比華盛頓政客更為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