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語言教育不宜百花齊放

30 10 月 , 2017  

退休教師 謝其政

推動母語運動,讓在台灣各族群間所傳承下來的媽媽的話,得以保留,自是美事一樁。除去國語(北京話或普通話),台語可說是台灣最強勢語言。其他方言如:客語、原住民語、新住民語及英語……等等都是台灣通行的語言。多元化的社會,對各族群所使用的語言都必須尊重。

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書同文、車同軌、統一了文字與度量衡,當屬嬴政留給華夏子民的重大資產。文字也是人與人溝通的最重要工具,中文從倉頡造字以降,幅員廣袤的中國,儘管各地方的方言種類繁多,從上海話、蘇州話、廣東話到台灣話,除少數使用特有文字外,大都使用相同文字,僅讀音、腔調不同。文字的統一,使中國文化5000年的文明得以相傳,戰國策、詩經、唐詩、宋詞、漢賦,不管是李杜的「詩」、韓柳歐陽三蘇等大家的「文」都以優美的文字,穿越時空,傳唱千古。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最重要工具,也代表著一方百姓、族群的文化。方言不管她名字叫台語、客語、原住民語,曾經是上一世紀60年代在推行國語運動時,在校園中必除之而後快的語言。相信4、5年級生對在校園中若不慎說溜了嘴,口出方言,而後便會有「我要說國語」或「我不說方言」的狗牌加身的歲月當不陌生。也許斯時推動此一運動時,統治者企圖透過推行國語運動的方式打壓本土文化,並夾雜其若干政治目的。時任新聞局長,現任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更在其仕途中,一直都背負著打壓本土文化的劊子手的原罪。

語文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排除溝通障礙,有些人天資聰穎,對語文學習有特殊能力,渠等學生可精通n種語言,當然可以鼓勵、輔導他們在語文領域發展。但並非每個人對語文都有敏銳的學習能力。在校園中為推行母語運動,在12年國教「本土語文與新住民語文」課程在小學階段被劃分進「部定課程」,每個年級統一教授一堂課。開放孩子選修台語、原住民語、泰語、越南語、印尼話等等,看似兼顧族群多元融合、百花齊放,但實質上卻弱化國家認同感……。走進校園裡,選修阿美族語、泰雅族語、越南語、泰語等班級學生均只有屈指可數的兩、三人,美其名為母語紮根,實際上卻是浪費教育資源。(註1)

教育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國民。上開教育目的說太抽象也太專業,用具象庶民的說法,9年國教其教育目的總結不外以下三端:

一、健全人格的養成,教忠、教孝、知法、守法,讓人人都具有高度公民素養的人格者。

二、斷文識字、消滅文盲,提升人力品質與國家競爭力。

三、透過語文課程,掃除溝障礙,傳承文化。

依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其語文課程,包括本國語文及英文課程課時數佔總授課時數之20 ~30%,且從小三開始便加入英語課程。語文課程占有如此高的授課時數比,除彰顯語文的重要與重視外,受過9年國教洗禮後的國民,都應該具備使用國語文溝通之基本能力。所謂基本能力乃指能使用中文把自己的意思用語言或文字清楚表達。看完一篇文章、聽過一席演說後,能言簡意賅的表達文章、演說之重點。

語文教育的特性有二:其一,雖說多元語文學習縱或有相輔相成之效果,但對學習資源與時間之應用所產生之排擠效果更不容忽視。其二,縱或每一學生之語文學習天分不同,但勤能補拙、多學多能的效應大。因此。語文教育課程設計當依學生需要提供不同菜單。對語文學習能力強者,除中文外,施以母語、英語、文言文甚或第2、3、4外語教學,只要學生有需要,學校應盡一切可能滿足之。

中文由方塊字所建構而成,也是地球表面數一數二難學、難懂的語文。語言、文字都屬人與人間重要溝通工具。多元開放的社會,讓每一族群的母語得以保留,甚或在中央設客委會及原民會為客家人及原住民發聲,我們也尊重。但是,在彈丸之地的台灣,在學校還要開授各族群母語課程,在捷運或火車上的廣播也使用多種語言並用,而候選人總用生硬的各族群母語,向特定族群問候搏感情。

造成的結果是:每一學生都要學母語,語文教育什麼都學卻什麼也沒學好。捷運或火車上冗長的播音,讓播音內容失焦,且很可能形成另類噪音。問候語能否打動群眾在於「真誠」,用客語向客家鄉親搏感情,也許第一時間可拉近與客家鄉親之距離。然與其將心思放在如鸚鵡學舌般的學客語、原住民語,毋寧將心思用在政策與施政品質之提升將更實惠。

教育普及後,語文課程讓每一國民都已具備使用官方語言、文字做為溝通工具的能力。過去在推行國語運動時代過度打壓方言,現在推行母語運動,又見政治力介入之斧痕。語文教學目的很明確,過多政治力的介入後,很容易從「關心」變「關切」終成「干預」,那就太超過了。

市場是最現實的,台語已是強勢語言,客語、原住民語確有其語言之美,但市場太小,就讓有興趣者品味吧!教育資源有限,國語既是官方語言,國民教育自當把每一國民都教育成都具備使用國語文溝通能力,方是正本清源之正道。

註1:林志翰,百花齊放的台灣語言政策,觀策站,2017.10.12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