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該檢討香港一國兩制了

5 10 月 , 2016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博士候選人  孫瑞穗

近來由雨傘運動的新生代導演執導的香港電影《十年》,以未來十年後香港將會成為怎樣的地方,進行了五段不同的想像和敘事。片中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香港回歸後所執行的「一國兩制」,不但在言論思想上變成一言堂,且嚴厲地執行「去地方化」的政策,提出強烈的質疑。因此,這部電影還沒上市,就遭中共禁演。

這些導演在台灣公共電視節目上受訪,並將在台灣社會民主黨支持下公開上演和舉行公開討論。香港從繁榮富庶的東方之珠,回歸後卻經濟衰退到年輕人失去信心,這個制度的執行成效,確實已經到了需要被認真檢討的時候了。

筆者跟許多談論香港問題的立場不太一樣,我認為檢討一國兩制不是為了藉機「反中」,而是為了「修正」和「檢討」中國還不熟悉成為東亞區域大哥大的態度問題,提供一國兩制政策執行所帶來的後果評估和建議,期望未來不要再重複錯誤。而且,「香港」如何被處理,將關係著中國未來如何面對台灣。因此,瞭解中共在香港的治理出了甚麼問題,有助於未來台灣與中國的和平談判。

香港,本是中國經改模範生,卻淪為區域經濟磁吸作用下的犧牲品

香港曾經是提供中國市場經濟改革範本的模範生。中國經過50年代的大躍進和60年代文化大革命等大規模社會動員和勞動參與之後,工業化和現代化程度條件俱足,才能在最接近香港深圳市進行第一塊經改的試金石。深圳的成功,其實跟位於香港的城鄉依賴和分工範圍之內,有很大的關係。

香港作為大英帝國在亞洲的殖民地,在區域戰略中被當成歐洲資金在亞洲的轉運站,因此,大英帝國的殖民者把現代化和關鍵區域金融中心設置在這裡。殖民者有計畫地主導了金融業、生產者服務業、民生製造業等,且以此地作為進帝國現代化的基地,讓香港得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成為閃亮的「東方之珠」。

不過,與此同時,大英殖民者也採取「港人治港」的殖民模式,讓香港在地社會分裂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級社會。他們拔擢香港菁英成為上流階級和統治階級,講流利英文,領超高薪水,享用英國統治者般的文化品味,以專業者身份全球流動。反觀在地香港居民,操香港方言(廣東話),做沒有勞動保險健康保險的小攤販生意,沒有選舉罷免等充分公民權,是永不翻身的底層勞工,而被美國學者稱為「小市民社會」。

為了避免階級差異太明顯,容易引起社會動亂,殖民者特意規劃了大規模的公共住宅(所謂的「公屋」系統)來讓他們安身立命,提供便宜租金,並規劃大規模社會工作體系來照顧人民再生產所需,大英帝國可以說是在殖民地實現了準福利國計畫。

1997年終結殖民回歸中國之後,香港被捲入了一個大國的計劃經濟中,卻又沒有得到合適的處理和照顧,導致這個原本都市型經濟體,受到中國計劃經濟中經濟特區的磁吸作用之破壞,除了香港在回歸前後10年的政策性繁榮之外,這20年來則進入了永恆的衰退之中。過去香港做為帝國分部的金融首都,在上海經改之後則被完全取代,而區域磁吸作用下衰退之路,金融業所支持的各種娛樂產業、創意產業和金融服務業等,都連根拔除地遷移到上海去了。產業外移、勞工失業,香港經歷了與亞洲四小龍一樣的遭遇,只因中國大陸強勢崛起。

筆者認為,這個回歸小兄弟所遭遇地不平等對待,顯示了中國在區域治理上的不正義。有兩個體制值得檢討,一個是本來立意良善的「一國兩制」,一個是毫無配套措施型的擴張型「區域發展策略」,都到了應該要大規模檢討的時候了。而中國如果確實以它所宣稱地以和平崛起成為東亞地區的大哥大,那麼,她也應該學習如何負起區域發展後果與政治秩序消長的責任。

一國兩制,需要被檢討是否複製了帝國殖民政經

由於香港被外族殖民統治了將近一百年,中共為了讓民族回歸和國家統合比較順利,特別為香港訂製了「一國兩制」這樣的政治規格,保持香港50年政治社會體制不變,不引起太大的制度更動來求穩定發展,形式上這是很合理的設計。然而,面對著80年代以來瘋狂的科技發展與經濟全球化的擴張速度,香港的一國兩制,卻反而成了跛腳的制度設計。因為香港被放進了大國的經濟體之中,卻缺乏對大國計劃經濟真正的「經濟決策權」。再者,香港從殖民地時代以來,始終政治權和基本公民權,未能落實真正的民主體制,使得地方缺乏真正的「政治社會自治權」,以至於根本無法有效地反映、回應或處理全球化給地方所帶來的各種危機,也無法針對特定流失產業進行生根、輔佐或轉型升級掠奪侵蝕的對象。沒有及時地針對地方自主性發展做出好的設計,終而造成香港淪為全球化風雨飄搖中。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