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諾丘
賴清德院長在出席「長照專線1966」開通記者會時表示:「這個薪水三萬多元不划算,工作困難條件已經超過忍耐程度,愛心施展有困難。我在這裡勉勵第一線照服員,就當作是功德臺灣、做善事的行為。」日前賴院長在面對消防員是否應將抓蛇捕蜂的業務回歸農政單位的質詢時,就以「功德說」回應,引起基層消防人員不小的反彈。賴院長究竟是有心還是無意,「功德說」算不算失言呢?筆者有幾點看法如下:
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生活經驗,當你心中有了某個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會將道德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並脫口而出。舉例來說,像筆者在學校服務,學校規定在7點45分以前到校,但學生可能很早就來了,校長秉持著學生在老師就要在的基本原則,希望老師可以早一點來,以免學生在學校發生突發狀況找不到老師,儘管校長自己通常都全校第一個到,可是當校長以「功德說」要求其他老師早到,一定會引起反彈,不是不願意付出,而是有些老師自己也有小孩要接送,無法早到,而且「功德說」就像一張標籤,以後早到的老師就是有愛心,不願意早到的老師就是自私嗎?
我相信賴院長是個好人,不是故意要講幹話,但奉勸賴院長,以後不要再說什麼做功德了,當民眾連自己的肚子都餵不飽了,哪來的氣力去做功德呢?
所謂的做功德應該要有兩大原則,一是發自內心,二是量力而為。筆者在學校服務,會幫學生建立獎勵存摺,鼓勵其日常的表現,每個月花在這些獎勵存摺的花費,這幾年累積起來,也是一筆可觀的數目,這些都是筆者發自內心想要做的,只要看到學生因為這些獎勵,而有些許的進步,筆者就心滿意足,事實上,筆者也收到學生不少的回饋。筆者的媽媽,平時省吃儉用,但一定會固定捐錢給某個慈善團體,金額不多,只有400元,這是她量力而為之後,決定每個月捐出的善款。
這個社會確實需要很多「做功德」的人,不管是出錢或出力。試想,當醫生不再到偏鄉義診,當各大機關團體的志工全都消失,當大家都自掃門前雪,這個國家會變成什麼樣子?然而,請主事者不要再對這一代的年輕人,說出要「做功德」這種話了。許多年輕人根本沒有儲蓄跟任何個人資產,大學畢業就背負了大筆的學貸,且不少人都無法進入足以拿到正常薪水的職業。而且那些工作大多為非正式雇用,形成了不穩定的工作狀態,沒有獎金或福利,就算認真工作,生活也不一定會變得優渥。他們沒有能力「做功德」,他們等著被「做功德」,他們不敢結婚,不敢生小孩,他們是下流老人預備軍,政府再不想辦法解決這些問題,以後有能力且發自內心想做功德的人,真的就找不到了。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