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心華
筆者有幸親身參與本屆在費城舉行的民主黨大會,當然,一連四天會議的重頭戲就是在最後一天的晚上,由希拉蕊發表接受民主黨提名成為該黨總統候選人的演講,但是在此之前,大會的前三個晚上,也分別讓第一夫人蜜雪兒、前統總柯林頓以及現任總統歐巴馬分別發表當天的壓軸演說,因此每天晚上都充滿高潮,這些政治人物在舞台上,盡其所能激起群眾情感的漣漪,並與現場數萬群眾的歡呼聲息相互輝映,形成一種相得益彰的交響曲,在當下,身為一個外國人,其實反而會有種「萬人皆醉我獨醒的」抽離感。畢竟,越是激盪的言詞與華麗的語句,正代表著今天勾勒的理想很可能只是一幅空中樓閣的幻象,用句比較白話的方式形容:支票的面額越大,變成芭樂票的機率越高。但是無論如何,作為一個美國主要政黨的大型造勢場合,這場在費城舉行的民主黨大會,中間的確有許多值得我們深入品味的細膩之處;以下,我們暫時先拋開政治專業、醜聞風波與權謀算計,單就這樣一場成功的造勢大會,究竟包含了哪些精彩元素,進行一連串的觀察。
各位在新聞鏡頭上看到的精彩畫面,應該都是民主黨大會期間的每個晚上,在Wells Fargo球場(距離費城市中心約10多公里)所進行的馬拉松式接力演講活動,在每天的晚會中,都會有一位壓軸的重量級來賓,以這次的四天大會而言,就分別有參議員桑德斯(希拉蕊初選時的主要對手)、第一夫人蜜雪兒、前總統柯林頓、副總統拜登、總統歐巴馬、及希拉蕊等人的演說。但除了上述這些在世界各地的新聞頻道會出現的演說畫面之外,其實大會期間的每個白天,民主黨的智庫、外圍組織、次級團體等,都會在不同地方舉辦一連串的歡迎酒會、餐會(含專題演講)、座談,以及專業論壇。舉例而言,民主黨的「國際事務委員會」就包下了一整座戲院,辦理「國際領袖論壇」,該論壇每天都設定不同的討論主題,從美國的大選制度,到新媒體對於大選的影響,或者未來美國的外交政策走向等,都分別進行討論,討論的方式則有點像是政論節目的型態,由資深的媒體人擔任主持人,由來賓交互發表意見,並接受台下聽眾提問。而台上的來賓則依照每日主題的不同而更換,但每天都不乏重量級的專業人士,例如美國前國務卿歐布萊特、眾議院民主黨領袖、賓州州長、Twitter主管、臉書主管等,由於台上講員的資歷都非常豐富且各有所長,因此對於台下的聽眾來說,是一個能夠快速吸取多元觀點且廣度、深度兼具的絕佳場合。
我們國內的觀眾,在歷年的選舉新聞畫面中,應該都習慣了上至總統、下至地方議員,在講台上身穿「俗擱有力」的競選戰鬥背心,加上油光滿面、汗流浹背、頭髮紛飛的模樣,或許這樣才能顯示候選人努力打拼的勤奮,其實換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這樣的畫面實在是不太乾淨也稍顯雜亂。相對之下,民主黨大會中所呈現的風格,就顯得聚焦和典雅許多。例如,在鏡頭拍攝壓軸的演講主角時,大多採用淺景深的拍攝計巧,讓主角的映象乾淨清晰而背景極度模糊,歐巴馬似乎也非常喜歡用這招來拍他的『側臉』畫面。為了讓淺景深的效果更完美,主角身後的LED背板圖案甚至預先『故意模糊』,佈局之細膩可見一斑。在舞台的設計上,幾乎所有面向觀眾的垂直面都使用LED螢幕,因此可以呈現的舞台效果非常多變,更趨近於一場大型的綜藝晚會,也因為如此,讓每晚的馬拉松式的接力演講,不會在視覺上過於呆板。當然,在這類的造勢場子中,各式各樣的道具更是少不了,從紙卡(競選標語、識別標誌)、到印有政要名字的直立式紙棒、國旗、以及預先放置在座位上的集體排字色塊,在這方面,或許台灣和美國兩者各有所長(台灣的造勢場子大多會發送帽子、扇子、小旗子、背心等)。總而言之,由於登台的講者大多選用讓自己更顯高雅而俐落的衣著出席(而非競選戰鬥背心或是制服一般的POLO衫),因此就畫面效果來看,的確多了幾分典雅,但和現場此起彼落的鼓譟和歡呼聲之間,完全不違和。就言論的基調來說,攻擊對手陣營的論述是必備的主菜,但是美式的演講很明顯的添加了許多幽默當作配菜,這也和國內的選舉場子中,以悲情(受委屈)或清算(憤恨謾罵)或戴帽子(賣台、XX同路人)為基調的演講,在效果呈現上有所不同。
每場的重量級講者們出場前,都分別會有某位他的好友先進行引言(並播放待會要出場的講者參加愛國或公益活動的背景照片),讓整場氛圍可以先升溫,並凝聚,這其實也是一種細膩的安排。同時,愛國元素和自傲情操是貫穿整場的核心旋律,不需隱晦也不必額外下定義,更不需擔心會中地雷,這一方面,當美國政治人物實在比較容易、也比較幸福,台灣的政治人物就必須在各種的??共識,○○優先,台灣是一個XXXX的XX等定義中穿梭,還必須擔憂順了姑意逆了嫂意,如果以食品安全的概念來比喻,美國群眾吃到的添加物必然比較少。
此外,在民主黨的每晚的壓軸演講中,觸動人心的演講至少可歸納出5種套路,而且似乎在場的美國群眾都很吃這一套,這些套路包含:1.細數家庭生活的窩心點滴,而且一數再數,樂此不疲(然後鏡頭會cue那位被談的家人或現場某支持者眼中帶淚的微笑);2.類比式的批判(大概就是嘲諷對手如何空心唬爛,強調我方候選人的資歷異常豐富);3.營造美國受到恐怖主義的威脅和企圖重振霸權雄風(搭配當事人參與勞軍有關活動當背景照片或愛國事蹟的佐證);4.幾句類似的話語一直疊加(嘲諷或激勵皆可)之後來個標語式的有力小結;5.某種幽默的雙關語或貼切入心的比喻。或許,美國式的演講多了一些「親情味」,當然這中間也有許多刻意的斧鑿痕跡,但是,觀眾就是很吃這一套,身為一名外國人,的確是覺得稍微有點肉麻,但還算可以理解。
舉例而言,為了對抗川普的強勢、唯我獨尊,在最後一天的壓軸講者希拉蕊登場之前,就先安排其女兒雀兒喜發表引言,同時也在現場播放微電影,這些媒材的重點內容,就是不斷重複希拉蕊願意和小朋友耐心溫柔討論事情、希拉蕊在北京發表的女權演講等畫面,並強調『愛和多元包容』,甚至在更早之前,也請來了陣亡的軍官(出身於穆斯林家庭)的父母來質問川普,其實這一系列鋪陳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破解川普的反移民和狂放。在希拉蕊發表的正式演講中,則不斷重複各種職業的存在和一起努力重要,當然也對中國和富人提出一定程度的抗衡立場。透過親人感召、外圍聲援、以及精美微電影的預熱效果,最後則是希拉蕊自己上場發表演說,這一連串的佈局,其實不僅可以讓現場聽眾的情緒脈絡受到有節奏的引導,也可以很有層次的營造出領袖的視野和威儀,其實,說穿了,這也是一種讓群眾「自己催眠自己」的過程,不如說,場景和劇本都佈建好了,只等每一位群眾情不自禁的跳下來演出一個「信奉希拉蕊是唯一的救星」的支持者角色。
上述的場地配置、系列活動、舞台造景、手持道具,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堆金錢的累積,依據美國媒體的統計,這場為期四天的民主黨大會,共有約4萬群眾參加,約花費6千7百萬美元的成本(不包含聯邦補助的維安等外附成本),但是就效果而言,金錢的確可以讓預設的各類戲劇效果發揮到位,例如,在頭幾天的晚會中,筆者就發現球場的屋頂被許多層不同顏色的氣球所滿滿覆蓋,原本以為那是一種裝置藝術(讓天花板看起來不呆板),但到大會最後收尾時,才知道這些氣球其實會從天而降,而數量之龐大,足以讓地面堆積起一層「氣球」,彷彿像是積雪一般,以往有許多活動都會採用這類的氣球橋段,但多半只是呈現一種下雨的效果,但民主黨大會的氣球落下,可以用暴雪來形容,然後整個場子就埋沒在一層由氣球形成的「積雪」之中。當然,每天晚間的重量級主講人登場時,多半已經十點多,演講結束及散場時間則多半逼近午夜,因此必須佩服美國的民主黨人每天熱情的參與,特別是大會的舉辦期間都不是假日!
除此之外,還有一件值得注意的事情是,在費城的機場(國內線),從一下飛機出了機艙開始,就可以看見民主黨大會的文宣及志工沿路提供服務,相信賓州及聯邦政府也投入了許多行政資源用於支持這場民主黨的盛事,在市區內,也可以見到民眾或商家出示或配戴民主黨大會的徽章或飾品,就這點而言,或許身在台灣的我們必須有意識的體認到,我們國家似乎已經逐漸的走向一種很不健康的分化對立和類似「前納粹」時期的噤聲階段,畢竟,在台灣大概很少有個人或商家可以放心秀出某個政黨的飾物或在大街上示眾,某一程度來說,我們的理念自由度降低了、恐懼程度增加了、認同的壓迫加劇了,舉個例子,三十年前的小學作業簿,後面都會寫「當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後來蔣經國說出「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現在,則是只有唯一的一種認同(只能講台灣人,若講中國人會被批判到體無完膚)。我想,國內的綠營已經完全執政,未來其實應該調整一下基調,放棄清算式或找碴式的問政風格,這樣才能挽救自己落入昨非今是的矛盾中,也才能讓國家的公共事務回歸一個理性的討論空間,太平島議題、沖之鳥議題、核能議題、TPP議題、美豬進口議題、兩岸經貿的議題等,都有待回歸理性的政策討論。
一連幾天聽了多場美國超級政要的演講,巨星光采絢爛不已,但在讚嘆會場聲光、群眾熱情的超凡之餘,總有一種感覺:這是一場高智慧的接力『假掰』演出。比較悲觀的來說,今天聽到的高尚理想、華麗辭藻、萬丈雄心,四年之後又能有多少被實現?更別提,柯林頓夫妻在過去不也是被許多人批評…?但話說回來,各國的候選人和助選員演講,不都也是如此。此刻,無論美國人或外國人,幾乎無人能有把握誰會勝出,但希拉蕊陣營塑造的柔性、理智氛圍,對照川普的魯莽和刻薄,或許在媒體質感的呈現上,希拉蕊似乎略勝一小籌—起碼在搭機返台的那一刻,我是如此認為。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