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為鏡
蔡英文政府上台後力推的「新南向政策」,由於政策內容空洞而迭受批評。近日行政院長林全親自主持「新南向政策工作計畫進度報告會議」,與有關各部委做一個盤整,確立「經貿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區域鏈結」四大工作主軸,終於比較像樣地著手推動「新南向政策」了。只是這個政策選擇,卻與國際政經趨勢相悖,因此「新南向政策」的發展前景並不樂觀。
中國正在改變原先由美國所主導的全球經濟治理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靠著美元的強勢地位,支配世界經濟和交易結算的方式,並主導「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等全球金融組織的成立。由於美國既是參與者也是規則制訂者,因而擁有對他國經貿、金融政策的強大影響力,同時更是體制運作下,獨獲大部分利益的贏家。
近年來中國乘綜合國力大幅提昇之勢,致力於論述「天下觀」的概念。「天下觀」或派生出來的「天下體系」概念,均試圖說明「要創造一種普遍互惠的存在關係,使世界的共同利益和共享利益大於排他利益」。
從「一帶一路」的提出、「絲路基金」、「亞投行」、「金磚銀行」的設立、「G20杭州峰會」、「金磚國家峰會」的舉辦和參與,均可看出中國正在以天下觀的「開放包容、利益共享」原則,積極地改變原先由美國所主導的全球經濟治理模式。
東協、南亞諸國的「友中」態度益加明顯
東協、南亞加起來有16個國家,試舉菲律賓和印度為例做說明。中菲兩國此前為了南海仲裁案鬧得很不愉快,菲律賓新總統杜特蒂卻選擇近日前赴中國進行國是訪問,還與中國達成擱置南海爭議的共識,更簽訂了總金額高達135億美元的雙邊合作協議。另外中國還同意提供90億美元的長期低利率貸款,金援菲律賓。
中印兩國過去為了邊境領土劃分的糾紛在1962年打了一仗,雙方因此種下心結。此後數十年間,中印為了邊境問題,不時發生摩擦。近年來中印雙方有感於若能進一步和緩兩國關係,將有利雙方經貿發展,遂在2013年10月,簽訂以和平為目標的《中印國境防衛合作協定》。2015年5月,印度總理莫迪訪問中國,與中國總理李克強共同簽署含政治、經濟、教育、科學在內等24個合作文件。在今年的「G20杭州峰會」、「金磚國家峰會」上,習近平會見莫迪,雙方言稱要從兩國人民利益出發,繼續推動各項經濟項目的合作。
即便菲、印兩國與中國均有領土糾紛,卻想辦法要擱置與中國過往的仇怨,致力於與中國發展良好的經濟合作關係,這是務實的做法,也是兩國「友中」態度的具體展現。
結語
當中國正躍升為全球經濟治理的新要角時,蔡政府卻囿於政治意識型態而使台灣與中國大陸的政經往來關係降至冰點;當世界各國爭相與中國同走一條參與經濟發展的康莊大道時,蔡政府卻提出「新南向政策」來背離中國大陸,獨走一條經濟發展前景未卜的幽暗小徑。蔡政府擘劃經貿政策之見識短淺,讓有識之士擔憂台灣經濟將持續低迷下去。
蔡政府實應考慮對「九二共識」將取較為正面的回應,促使兩岸經貿恢復先前的活絡關係,再與中國大陸同向而行,進一步謀求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機會,這才是台灣經濟發展該走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