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健
臺灣女性勞參率一直都低於男性,所謂勞參率全名勞動力參與率,是指勞動力占15歲以上民間人口的比率,也就是在15歲以上民間人口中有參與勞動的比率,因勞動力包含就業者與失業者,故無論是就業者或失業者的增減,都會影響勞參率的升降。
長期來看,臺灣女性勞參率呈現向上趨勢,例如,1985年是43.3%,2000年是46.02%,2015年是50.74%,創下歷年新高;男性勞參率則呈現下降趨勢,1985年是76.11%,2000年是69.42%,2015年是66.91%。然而女性勞參率在25歲至29歲達到高峰之後,自30~34歲級距開始下滑,且25~49歲育齡婦女的無就業意願中,主因都是「需要照顧子女」,顯示臺灣女性負擔較多的育兒責任。
因此,雖然臺灣女性勞動參與率突破50.74%,但卻呈現出「倒V曲線」,不少女性在結婚跟生育子女後退出勞動市場,這跟日本、南韓「雙高峰M型」就業曲線完全不一樣。家庭內的家務勞動與照顧責任,讓女性要不就蠟燭兩頭燒咬牙撐過,要不就離開工作,根據人力銀行資料統計,臺灣女性初入職場時與男性薪資差距縮小至14.43%,但隨著年齡增長差距越大,男女薪資呈現兩極化,如何兼顧家庭與事業是多數女性的難題。
智利總統蜜雪兒·巴舍萊(Michelle Bachelet)曾說過,「女性是天生的社會企業家」。近年來,社會企業在全球蔚為風潮,簡單來說,社會企業的目標,是要能夠解決社會或是環境的問題,而不是為了極大化企業利潤,其組織可以以營利公司或非營利組織之型態存在,並且有營收與盈餘,而其盈餘主要用來投資社會企業本身、繼續解決該社會或環境問題,而非為出資人或所有者謀取最大的利益。
我們可以看到,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企業平台,社企流創辦人林以涵就是一位女性,她認為臺灣女性具有的溫柔力量讓社會企業的理念能夠以更柔軟的方式被實踐,女性往往對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具有敏感性,而更樂於分享、給予更多信任、願意拉下面子溝通,這樣的「軟性關係」就是女性被稱為天生社企家的原因。目前社企流已是臺灣最大的社會企業社群,除了繼續經營網站內容與活動,作為分享、啟蒙大眾的第一步,更希望提倡「From Idea to Action」的實作精神,匯聚各方創業資源,讓新創或已在經營的社會企業家,能獲得更完整的支持。
另外,由周涵與黃孟淳兩位女性於2014年共同創辦的众社會企業,運用雲端與行動科技為身障人士、孕婦、老人等行動不便者提供各種無障礙友善資訊,並且為身障人士創造有尊嚴的工作職務,負責蒐集與評估無障礙設施資訊。迄今已獲得國內外18項科技創新與創業大獎,正式聘用10位全職身障者,預計2016年服務將涵蓋全台5,000家友善餐廳,更串連國外社福團體推出「友善香港/吉隆坡/馬尼拉好餐廳APP」,成功將台灣推動高齡無障礙友善環境資訊服務,以及身障就業創新的理念推至國際。
根據主計總處統計,隨著臺灣女性教育程度及經濟自主意識提高,2015年15歲以上女性中具大專以上學歷者的比率升至45.0%,大幅超越男性的39.3%,如果因為婚育中斷工作無法發揮累積的能力,著實非常可惜。因此,除了透過政府提供女性更高的就業誘因,例如托育服務政策與長照服務政策,女性也可以思考給自己不同的道路,明確定位自己想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創立社會企業,透過運作機制的改善與修正,找到核心的解決方案,產生正向循環,熟齡者也有機會再造人生高峰。
展望未來,臺灣女力將會是增進經濟成長及社會成長的重要因素,唯一的遺憾就是新任內閣中僅4位女性,創下數十年來的新低紀錄,直接退回到90年代末期,即使不與歐美國家比較,在我國現有22個邦交國中,其中18國的女性閣員佔比也高於臺灣。相較於蔡總統曾提出的競選承諾:「各級政府首長等公職與委員會委員的任一性別比例不低於三分之一」,政府理應多加提拔女性人才,如今新內閣女性只佔10%的比例是嚴重打臉,也讓我們有點擔心閣員是否具備足夠的性別意識來處理各項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