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美式民主的問題 值得台灣好好思考!

14 11 月 , 2020  

退休大學教師  衣冠城

美國總統大選剛結束,競選過程的激烈交鋒,開票計算的跌宕起伏,選舉制度的複雜,都引起全世界的關注,但有一件事卻注意的人不多,那就是為何美國不像許多其他民主國家,在星期六或星期日舉行選舉,而要安排在星期二?

其實,在19世紀中葉之前,美國總統大選是由各州自行決定投票日期,直到1845年,美國國會才立法訂定大選日期,規定在11月的第一個星期一之後的星期二。選在11月是因為19世紀美國還是農業社會,春夏農忙,11月初收成已畢,雪季未來,被認為是舉行選舉最佳時機,而選在星期二則是因為星期日民眾要上教堂。

由於當時的交通工具是馬車,鄉下居民長途跋涉到城裡投票,往返通常要花兩天時間。規定在大選必須在「11月第一個星期一之後的星期二」舉行,因為11月01日是萬聖節,不適合舉行選舉。為了避免11月01日剛好是星期二,因此就規定第一個星期一之後的星期二。

之所以介紹這段典故,主要是幫助我們理解其實美國的政治制度受到當時的經濟、宗教、技術、社會習俗深刻的影響。這套運作了二百餘年的制度限制與落後在這次大選暴露無遺。

美國民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來自英國光榮革命與美國獨立革命的歷史經驗,以及17世紀的新教徒道德主義和18世紀的自由理性主義。自由主義、民主、個人主義和平等主義這些政治價值觀和理想構成了貢納爾•邁達爾(Gunnar Myrdal)所說的「美國信條」,成為自18世紀以來美國國家認同的核心。在整個美國歷史上,政治制度也反映了這些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隨著美國社會的發展已受到很大的挑戰。

首先,這些理想源自新教徒的信仰,已逐漸受到世俗主義趨勢的影響而削弱。隨著宗教熱情的減弱,美國對其傳統價值觀的堅持也受到挑戰。除了世俗主義,新移民也帶來不同的信仰與政治理念。

20世紀初從中歐,東歐和南歐的東正教,天主教徒和猶太人移民為美國價值倫理。在20世紀後期,來自拉丁美洲、亞洲的新移民又帶來不同的文化傳統與意識形態,這些新移民更重視集體,使18世紀的洛克自由主義共識受到破壞或削弱。

其次,美國從工業社會向後工業社會過渡相關的社會、經濟和文化變遷也產生新的政治價值,這些價值取代與資產階級社會和工業化興起有關的傳統自由價值。從1970年代歐美出現所謂「後資產階級」或「後物質主義」的價值觀日益普遍。對於工作倫理、個人追求、價值排列都更為多元。

第三,冷戰結束,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意識形態鬥爭被新舊矛盾代替,宗教、族裔、地域、性別等等認同興起,身份政治成為主流。啟蒙運動以來的理性主義被後現代主義挑戰,眾聲喧嘩;民主政治走向部落化。

最後,由於全球化與資訊革命,美國產業結構產生重大變化,許多跨國企業的獲利與美國當地脫鉤,產業結構的變化、產業鏈的重組以及科技的運用都使得許多工作機會一去不返,當老政客喊著要帶回製造業,已經有人見到,必須要發無條件基本收入才能解決人工智慧時代的失業問題。

美國作為一個原本以新教徒為主體的移民國家,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日趨複雜,產生各種不同的信仰與利益,彼此的對立越來越尖銳化,這早已不是當時利益相近理念相同的國父們所能想見。

在歐洲議會內閣制或兩票制的國家,理念型的政黨比較有存在的機會。選民在投票時可以針對特定的議題偏好做出選擇。美國不像歐洲傳統基於經濟分配的左右之分,而是除了經濟、信仰、族裔、性別、甚至「祖國」等等因素影響投票傾向,只有兩大黨,必須將這些矛盾放在同一個大釜中調製出黨的政綱。

所以美國總統選舉比較向是為了阻止某人或某事的投票。美國政治文化中泛道德化的影響,又往往將對手邪惡化,更加重社會的暴戾之氣。

若說這次大選是美國民主的失敗未免太過,但制度無法反應社會變化就像星期二的大選日一樣,老舊的顯得滑稽。

pic by <a href=”https://www.freepik.com/vectors/usa”>Usa vector created by freepik – www.freepik.com</a>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