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政治系學生/課審會審議大會學生代表 廖浩翔
「我們想交給下一代什麼?」我們總在關心教育議題時,捫心自問這問題,但這也是最難解、最空泛的問題,畢竟這談及的是理想,且沒任何標準答案可循。
教育部似乎已經把答案寫在十二年國教課綱中了。他們希望未來的課程,能是以學生、學校為本位的,且要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而非成績。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依學生能力而調整課程內容,也是要注意到的。更重要的,教育不應該固守在象牙塔中,僅探討學術知識,更要與學生生活有所連結,從教科書的內容出發,領著學生關心周遭社會議題、國際議題。
但,已漸被學生詬病的升學主義,仍籠罩著我們的教育,這點絲毫沒任何變革。在許多人眼裡,它就像個篩出人才的篩子,為台灣社會篩出許多該被投注更多教育資源的頂尖人才以及該被放棄的劣質人才。分數,是這體制的一切,決定了自己經過這篩子後,將可得到的教育資源與社會聲望。因此,學生多半只對大考範圍、考試技巧有興趣,這之外的課程內容則置之不理,甚至許多老師也是如此。
而這將衍生出兩大問題,打翻教育部的答案。若納入大考的內容才是師生會積極關注的,則健康、綜合活動、生涯規劃等科所教的內容,儘管和生活息息相關且相當重要,仍將不被學生所重視,甚至常會被「借課」或憑空消失。但這似乎司空見慣了。那麽,乾脆把所有學校教的東西都列為考試範圍就好啦!喔,這只會加劇另一個問題。
新要上路的十二年國教,被列入考試範圍的內容仍沒減少多少,學生的學分數仍是偏高。換言之,為了考試,老師還是必須在極有限的時間內,將多到難以應付的知識,塞入學生的腦袋瓜中,並教導學生如何在有限的考試時間內,判斷出每個考題中最正確的選項。針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入的、哲學性的思辨,並且延伸到生活周遭的重大議題,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實在過於理想,老師、學生根本沒那時間。儘管這是寫在課綱中的理念,也是我們常嚷嚷要努力去達成的。
升學遊戲下,每個人比的是誰能在有限時間內,選出最正確的選項。也就是,比誰能記熟最多課本內容,或是背熟最多的解題公式、技巧。畢竟,我們沒時間思辨課堂所學,只能背起來,然後確保自己考試時能考最高分,將來能領到明星學校的入場卷。於是,課堂所學彷彿成了我們博得分數、領到入場卷的工具。這是升學主義所衍生的另一問題。
被工具化的課程內容,學生將只在意它的「用途」,而非心中對這工具的想法。民主、人權、自由等價值,對於學生來說也只是名詞解釋,而不是一生中該去思索的價值。對於多元族群、性別的尊重,恐怕也淪為考題中必選的選項,而非生活的一部分。那些寫在課綱中的理念、價值,到頭來也只是一廂情願,根本沒有學生會去打從心底在乎!恐怖的是,除了淪為工具,更是成了個用過即丟的免洗工具。看大考後的狀況就知道,幾乎沒有學生還記得在課堂中學了什麼,腦袋中那些課文所敘述的,似乎都被抹除殆盡。
我們怎麼可能奢望在這樣的體制下,寫在課綱中崇高的理念將完全實現?十二年國教仍保留了考試制度,某程度上安撫家長焦躁的情緒,但卻成了教育正常化的絆腳石,使教改的理念都成了一灘灘爛泥。沒被列入考試範圍的課程內容,沒人在乎;被列入考試範圍的,卻淪為奪取分數的工具。有沒有可能有天,我們所教的東西都將教到學生的心坎裡,而非只教到學生的分數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