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業壯遊 謝宇程
這幾年做了些類似創業的事,和別人說起,通常對方第一個問題就是: 「有沒有商業模式?」如果沒有商業模式,對方會警告我別做了,免得白 忙一場。做個商務事業確實該有商業模式,但是,當民主政治變成商業模 式,我們該喜還是該憂?
近年來,觀察一些國家的民主運作,我發現有些國家,甚至老牌的民主國家,民主政治成了一個商業手法,用一個機制和套路,很容易贏得政權,然後坐地分贓。現在就來描述他們巧奪天工的神奇手法:
第一步:切西瓜佔大邊–在人民之中,用某個方式創造一個分裂鴻溝, 創造出「我們」與「他們」。例如用膚色、宗教、語言、收入、學歷、祖 先的家鄉…各種方式,創造一個大群和一個小群的分裂。然後,用各種語 言指控、人際關係、形象建構,把自己和那個人數較大的集團綁在一起, 把對手指為對方的代表人。
第二步:負面選舉走到底–詆毀、抹黑、指控、羞辱對方都可以,但絕 不討論政策,可以毫無證據,不可以不痛不癢。例如,指控對方賣國、貪 汙、洩露機密、颱風天午睡。對方如果抹黑回來,就用更黑的墨汁塗回 去。許多人發現,多數選民是沒有太深刻的理智,沒有辦法深入分辨,即 使英美選民也是如此。
第三步:大餅支票盡量開–只要選民想要的,都說自己會做到,而且見 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見到富人就說要降稅,見到低收入戶的時候說要 調高社會福利津貼,見到企業就說會擴大公共建設,見到藝文界就說會補 貼文化事業。許多人發現,多數選民不在意國債有沒有增加,那是個虛幻 的數字,更不在意政策之間有沒有衝突與排擠,甚至不那麼在意最後有沒 有達成。政治人物知道,無論支票怎麼開,如果落選,一切煙消雲散;如果勝選,兌現也是用政府的錢。
許多國家的選舉已經證明,用這樣的方式操作選舉,勝面太高了。從許多案例看來,現今的選舉已經沒有在比策略、比胸懷、比前瞻、比智慧了。常常在比的是誰敢、誰能把這些手法推到比對方更深更遠的極端 — 極端才能表演,表現才有曝光,曝光就有選票,選票就能選上,選上就能「掙錢」。掙錢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1.和富人分錢–在選舉之後,政治人物得到正式權力,他要的錢可不只那一點薪水。他需要可以養團隊的大錢,以及讓自己這麼辛苦打選戰值回票價的大錢。這樣的錢,當然是從富人來,可以威脅,可以利誘。舉個威脅的例子:做勢要調漲富人的稅賦負擔 — 這時候富人就會提錢來阻擋與化解。而利誘則是相反:收到企業的好處後,放鬆污染的管制、減少貿易 與金融的監管。這些作法,有損於大眾,但是一般人(在短期)不會有感覺 ,但是企業會有收益,並且回饋給政客。
2.從國庫挖錢–政客們已經有一套完整的方式,把國家財產分配給有錢人,或是特定企業,再從他們身上撈回一部分。例如,有些政客會通過公營企業股票交易,把資產賤價賣出,讓企業轉手得利。另一個方式,就是推出大量公共建設預算,讓企業承包,賺到油水。至於各種補貼方案,那 就更明目張膽了。
現在,民主體制常常已經無法選出服務人民、為國家長遠擘畫的人了。許多國家,已經有成熟的機制,把民主變成一個生意。富人出錢,政客獻身,上台掌握權力,把利益拿出來均分。我很好奇,數十年前,為爭取民主奉獻生命的人,若看到此情此境,會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