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師 謝其政
造成國家財政困難的原因有很多,可以放在檯面上的理由:其一,經濟成長不如預期,稅基成長有限。其二,經營現代化國家支出龐大。其三,不管中央或地方均有舉債,利息支出負擔沉重。其四,軍公教優渥退休撫恤金(退休金)支付壓力大。還有其五、其六、其七……等族繁不及備載。當年改工程接近拍板之時,被譏為貪婪既得利益的被改革者,「何其有幸」也列名在國家財政困難榜單上。
「相忍為國,共體時艱」,這些話我們也都聽見了,但如果以下問題沒有解答,則英全政體所推出的年改案,莫要說支持或接受,相信多數的被改革者根本無法忍受。
解決財政問題只有2濟藥方,其一為開源,其二為節流,國家機器開源不外加稅、提高GPD擴大稅基、增加公營事業法定盈餘……等等,不管是何種手段都同樣是拔鵝毛,都是全體國民共同承擔。
民進黨在野時台灣經濟確實有過輝煌,但如今蔡總統完全執政所接收的是家道中落的台灣。本來是台灣錢淹腳目,如今是台灣債淹脖子,政府舉債都已濱臨法定上限,還有政客企圖修改預算法,向子孫借更多的錢供其揮霍。
有關樽節開支乙節,就人事支出部分,除年金改革是蔡總統上任一年來被列為施政中的重中之重外,政府組織再造,精簡人事支出之改革,迄今仍未見啟動。從1998年凍省前後開始,高談組織再造、精簡員額之議即不絕於耳。從國大代表法統制度下選出的李總統,到直接民選入主總統府的阿輝伯的12年;從綠營的扁朝8年,到藍營的馬政府8年,二十多年來都在談精簡人事。
然而,行政院從1949年的8部2會一路「負精簡」下來,到2010年2月3日施行「政府組織再造四法」之後,2015年6月行政院已下設12部、7會、2總處、3獨立機關、2署、4委員會、2附屬機構,總共有32個部會,是原來的三倍之多。除了32個部會首長外,還有更多的副首長(次長)。怎麼組織再造精簡人事,中央政府卻是越減越肥?
此外,台灣現有6都、14縣市外加福建省金門縣、連江縣。新北、桃園、台中、台南等先後升格後,除看到若干檯面上的政治人物吹噓個人在此役所做出的偉大貢獻外,更有人得意的述說著升格後可以為市民爭取更多建設經費、增加市民福利等等。
他們沒有說的是,升格後的市政府組織員額及官員俸點都會調高,政府組織運作成本當然也就跟著增加,此與精減人事、政府瘦身改造政策背道而馳。政治人物只說升格後可以有更多經費,沒有說的是,這更多經費從何而來?如果沒有把餅做大,擴大稅基,要補滿這些經費缺口,若不是增加舉債上限,向子孫借更多的錢,就是強化排擠效應,把手伸入6都之外的相對貧窮縣市。前者造成政府財政更惡化,債留子孫,有違世代正義;後者造成城鄉差距加大,階級對立裂痕加深。
選舉制度讓政權的轉移從野蠻的砍人頭進化到數人頭,台灣的民主政治,從民進黨之先賢推出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接民選、發展出傲人的民主成就。
頻繁的選舉,確實是讓人民有更多當家做主的幾會。但頻繁的選舉也是一個燒錢的主,從1998年凍省後,由中央(總統、立委)及地方(縣市長、縣市議員)所組成的2級政府組織架構已經形成。地方自治以「縣」為單位執行,一日生活圈亦應以「縣」來衡量。而展現民主是否深耕,當以選舉制度是否健全、能否讓選舉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平和狀態下進行作為指標,不只是看辦理選舉的次數、民選首長(民代)之人數及縣舉活動深入基層的程度等。
中央考試、監察二院及行政院轄下的蒙藏委員會、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等一直都是民進黨力主應裁併的組織,也是可以樽節支出的選擇。停止辦理縣級以下的民選首長及民代,也是另一個可樽節支出之方案。同樣精簡人事費,同樣拿公務機關開刀,砧板上為什麼只見軍公教退休金任人宰割而不見其他呢?
窮則變,變則通、米缸沒米時,當家者不要迷失在過去大富大貴,揮霍無度的歲月中,無法認清家道中落的事實。年金改革案如火如荼進行迄今,至少說出了一個大家不願面對但已然存在的事實:台灣的政府家底不再殷實,家道已然中落,是該勤儉持家,樽節開支的時候了。
然而年改案只看到當家者一直喊著米缸沒米,要求其親兵衛戌減俸共體時艱,但家中大老卻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沉浸在過去的光輝歲月中。如此改革,讓我等被改革大刀大卸八塊的被改革者,怎能不發出不平之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