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人 藍胡蝶
2015年11月2日《中天青年論壇》陳文茜對談齊柏林與梁皆得,紀錄片導演齊柏林不惜散盡家產,用上帝的視角俯瞰這片土地,記錄著台灣的美麗與哀愁,一切只為讓世界能真的「看見台灣」。到底是什麼因素讓齊導用盡生命與力氣,只盼喚醒疼惜這片土地的一些人呢?
一、追逐他人的期許,永遠無法獲得快樂
2009年台灣發生了八八風災,齊柏林當時的職業是人人搶破頭的鐵飯碗「公務人員」,公務人員的他退休前三年毅然辭職放棄退休金,向銀行借款成立公司,即使資金並不充裕,但他立刻花了300萬,租了一台機器,投入《看見台灣》拍攝台灣這片受傷的土地。
「我長時間在空中在看台灣這塊土地,就是要記錄的就是美麗的台灣,因為我覺得身為台灣人,我很想把美麗的台灣介紹給全世界。」這是齊導的夢想與初衷,而追逐夢想與初衷所帶來的經驗過程,對於齊導來說想必可用無枉此生、快樂無比來形容!
二、思考總是輕鬆容易,但付諸行動需要勇氣及正能量
齊導告訴大家,「意志力也會跟著年齡的增長,但因為膽怯而變得薄弱。經過一年的思考,決定放棄公職來投入影片製作。做這件事情最大的目的,就希望讓大家可以認識台灣這塊土地。」
齊導沒有錯,人們總是靠著想像,沙盤推演完成一個計畫的經歷;但也常常會先去設想計畫(夢想)的劣勢、威脅以及執行時會遇到的問題,就告訴自己計畫不可行。
三、與其想太多,不如做再說
如果從一剛開始就否定了嘗試計劃(夢想)的可能性,我們怎麼知道那其實是個機會之窗呢?
齊柏林回憶,「資金籌措的困難真是超乎想像。」由於過去台灣沒有空拍紀錄片的先例,且不具票房性,所以起初找贊助商到處碰壁,如果齊導因為企業家拒絕或沒有行銷點(票房)而放棄,又如何引發一股「齊來瘋」風潮?又如何帶領大家看見台灣土地的蓊鬱壯美及山河的沉痛悲鳴?
「環保勇士」齊柏林用航拍來將台灣發揚光大,同時用生命告訴我們人生之中無任何東西是屬於自己的,別把時間浪費在自己的猶豫不決、別把時間浪費在沒人觀看的內心小劇場,人生的每一天都浪費不起,我們唯一能夠做的是「享受當下,不留遺憾」!
事實上,《看見台灣》片中拍的環境議題其實長年存在,齊柏林希望透過這部片,呼籲國人重視環境惡化現象。此外,我們必須提醒朝野各政黨,萬不可將此事泛政治化、消費齊導演!
反觀蔡總統對於齊柏林、他的助手陳冠齊及機師張志光一行三人遭遇墜機意外不幸喪生,僅於臉書表達「調查事故原因、同感震驚悲痛、善處理後續事宜」,文藻華麗的表面文章,卻欠乏實質意義,更不用說有任何周詳規劃!
「錦上添花人人有,雪中送炭世間無」,事實上,齊導未竟之志乃《看見台灣II》持續拍攝及受傷國土修護,期盼朝野各政黨不要再劃錯重點,請運用各位的智慧,喚起國人對於環境議題關注、有關單位耕耘國土保育,才是成就齊導之鴻浩遺志!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