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 林志翰
問問自己周遭的朋友,誰覺得自己的國文程度很好?三、四十歲這世代的臺灣人說自己國文不好,因為國文考試都是考國學常識,背誦誰是詩仙、誰是詩佛,背誦那些人是唐宋八大家。
教改世代的學生也說自己國文不好,因為教改要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素養,揚棄所謂的瑣碎知識。不用背誦作者生平本是好事一樁,但連基本的注音、解釋也成為阻擋教改的戰犯,阻礙學生涵養素養,所以考注音、解釋就是呆板填鴨,不是素養導向的命題。因為如此,升學考試中的國文試題範圍寬廣至長江黃河般,視基本的國字形音義如敝屣。
填鴨世代的臺灣人反覆背誦中國古文家的生平事蹟,深惡痛絕國文課乏味,與生活脫節;教改世代的臺灣人嚷嚷著「國文無用」,反正平常唸的東西都不會考,升學考試充斥著一堆沒看過的白話文或古文,要學生揣摩出題者的用意,選擇所謂的標準答案。
今年大學學測國文科有一篇閱讀測驗改寫了音樂評論家馬世芳〈煙火與火熖的種子〉文章,讓台灣流行樂壇教父羅大佑PK大師李宗盛。馬世芳在該測驗題組三題中竟有兩題選不出「正確答案」。他覺得有點氣惱,希望考生來教導他作答的「正確」方式,馬世芳更擔憂這樣的考題會讓他被該屆應考生與未來做考古題的學生討厭。
這類「賞析」、「自我解讀」的題目如影隨形地跟著教改世代的學生,馬世芳的自嘲正點出問題根源,結果大考中心竟以將近七成的學生選到正確答案,並以未來將不採用其文章回應,不正是一種典型的「掩耳盜鈴」嗎?
因為如此,學生常常說著,升學考試中國文科的投資報酬率最低,唸了也沒用,最沒有把握、變數最大。現代學生給國文科這科的註解其來有自,也道出萬般無奈。
更荒謬的是,學測國文科計分採選擇題與作文各佔50趴比例計算。選擇題即便拿到滿分就是50分,還有另外50分的超大彈性任人宰割。學生可以因為作文成績高低震盪數個級分,在級分錙銖必較的競爭年代,命運操之在閱卷老師手上。作文格式化絕非庸人自擾,文章觀點因人而異,喜好更有不同,作文閱卷有評量規準也不可能改出全國一致性的分數。
筆者更狐疑,素養式的選擇題可以拿到滿分,素養式的作文成績理應呈現高度正相關。個人的國文「素養」怎會因題型呈現方式不同而出現天差地遠的結果?套上「素養」兩字的評量有比較高尚嗎?
語言貴在溝通,需要華麗的詞藻或不停地揣測、解析別人所說的隻字片語嗎?跟外國人講英文溝通,只要幾個關鍵字雙方就能明暸,那國文考試又何必為難臺灣人,讓大家都覺得自己的國文不好。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