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軍人 旌旗
近期,中國大陸的航空母艦遼寧號通過台灣海峽,引發美中台三方的密切關注。雖然中共方面表現得相當克制,例如在航母上的戰機並未起飛,但大陸航母艦隊巡弋的氣勢仍讓我方備感壓力,因此國防部長馮世寬說「潛艦國造」是未來勢在必行之事。
不過筆者認為政府要以潛艦國造建立「國防自主」的心態固然有可取之處,但仍需慎重考慮金錢、時間成本還有美國角色等相關因素所帶來的影響,並保持調整方向的彈性,才是理想的因應之道。
潛艦裡像是聲納、靜音、水下通信等尖端科技的研發,是十分耗費金錢的事,而且還不一定能夠做出頂級的水準。初期研發成本昂貴,再加上自行生產,少說也必須耗資數十億美元。政府即使願意先花大錢向國外購買技術來參考,最多也只能買到二級技術。畢竟,專業的技術涉及到各國的軍事高端武器機密,所以是有錢也買不到的。
去年底海軍已啟動潛艦合約設計案的招標程序,預計花3年完成新型潛艦構型設計後,再花5年時間建造原型艦,預計2024年完成,隔年完成作戰測評後成軍,也就是說我們的第一艘國造潛艦從現在起算最快得8年後才完工,然而台灣的經濟狀況不佳,政府能否在預算上連續8年給予十足的支援,並非沒有疑慮。
台灣過去的主戰艦艇或是直接從海外購入,或是引進國外技術和套件在台組裝,來源絕大都是美國。所以美國總是想將欲淘汰的武器賣給台灣,不願意輕易將製造潛艦的技術轉移給台灣。
既然潛艦國造有隱憂因素和發展前景困難的現實問題,或許台灣可從潛艦國造調整為國內與國外廠商混合製造的模式。例如將整艘潛艦拆分為各個組件,透過進口後在台灣組裝成艦,以降低完全自主研發製造的經濟成本壓力。另外,由於國外業者不是打造整艘潛艦後再交付給台灣,因此在國際政治上較不具敏感性。這種做法可能會讓美國之外的其他國家更樂意與台灣合作,也有助台灣提升鞏固保衛台海疆域的實力。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