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業壯遊 謝宇程
日前接到記者詢問邀訪,問題是:台大調降全校必修6學分,此舉是否讓學生吃虧?
先說明一下細節:原先台大全校共同必修是30學分,其中包括 18 個通識學分、6 個外文學分和 6 個國文學分。從去年 9 月開始,6 個外文學分不變,通識學分降為 15 學分,國文學分調降 3 個學分,全校必修合計24學分,共減少 6 個必修學分空間。這件事是好事或壞事?
在接受訪問的時候,我給記者的回答如下:
1、課程多,學得淺
我們直覺常以為修課愈多,對學生是愈有利。錯!事實上,修課愈多,學生是愈可能學不到東西,上完課什麼都還給老師。為什麼呢?
認知心理學提出一個相當著名的經驗法則:「學習金字塔」– 它告訴我們,只是聽課,收效最差,真正的吸收不到10%,閱讀次之,不到20%。專案實作可以讓吸收效率提高到75%,最有效的學習,就是邊學邊教,長期吸收率可達90%以上。
這意味著:當你只用低效方法學習,你花再多時間,學習也沒收獲。當你不斷聽課,你的收效是極低的。當課修得多,例如台灣許多大學生每星期排了八九門課,時間就這麼多,除了上課聽講,課外根本不可能做專案,不可能用深入方式學習。
現在,歐美國家的優秀學校,學生同時修習的科目不會超過四堂,台灣同時讓學生修八到九堂,實在太多了,早該減少。
2、自由選修,增加探索
許多學生在進入大學的時候,對於科系、對於未來、對於社會與商業的運作與需求,是非常不了解的。在這個階段,我們就把學生釘死在某個專業之中,並且用必修課佔滿他們的時間,讓他們難以向外探索,其實對學生非常不利。許多學生都是在一個科系修畢業後,才開始探索,找自己的長期的專長與志向,這非常浪費時間心力。
3、教得少,才教得深
課程太多,讓學生無法學的深,同樣的道理,也讓老師無法好好教。當學生修課愈多,這也意味著老師要開更多的課,那也必然導致,老師每門課的備課時間減少,能用於輔導協助每個學生的時間減少。相對的,如果可以少開些必修課程,老師在每個課、每個學生身上,可以投注更多心力。
4、少必修,才有競爭與進步
減少必修,才能有更多選修。當學生有選擇的自由,他們能避開那些爛老師、不認真備課的教授;在另一面,教授會被逼得進步。台大將必修科目減少,這是一件勇敢而值得肯定的事情。我相信,校內可能有不少反對聲浪 — 因為對某些教授來說,必修課確保他們一定有學生,而且不必競爭。台大改革的勇氣與決心,確實值得肯定!
我相信也期待,這只是一個開始。台大在這一步之後,其實可以更深入地檢討全校必修科目,甚至各科系的必修科目。當學生能思考、能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課程,這將是更好的教育環境。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