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評論者 邱子安
民進黨自認是是個有理念的政黨,蔡英文執政後陸續推動各種政策,即使有溯及既往的抨擊也不憂讒畏譏,因為民進黨認為,政策背後有更大的價值目標。
既然是這樣有理念的政黨與執政者,對自己的要求想必應該更嚴。然而,觀察近日民進黨2020的黨內初選,卻完全下是這麼回事。
如果政黨是為了促成民主的組織,初選就是數一數二重要的國民意志形成過程。參與初選的黨員公開辯論,「互相漏氣求進步」,無論是用黨員投票、立意民調(僅抽樣政黨支持者)、全民調,藉由多數決推選出代黨出征者。
但此次民進黨的總統初選卻變數頻生。蔡英文堅持「我不能跟我的行政院長辯論政策」這是哪一種考量?賴清德前院長何時屬於蔡英文總統了?總統因為選舉對人民負責,行政院長受質詢對而對立法院負責,兩者根本互不隸屬,蔡總統有這個民主理念嗎?
而蔡英文最近又說,她不怕民調,可是做了民調,黨就會分裂。蔡深知只要攤牌,就會輸,所以,再多的藉口目的都是拖延,想著的就是以拖待變,用黨內其他(拿了各種公職或公營企業利益分配的)派系來壓抑賴,看可不可以拖到賴妥協或用黨的力量協調他屈服。
如果蔡英文的計謀成功,用施壓或協調得來的初選勝利,是一個怎麼樣的國民意志形成的過程?是一種什麼樣的民主理念實踐?賴算好運了,有點政治聲量,想喬掉他要很用力,換作其他政治聲量較低的黨員,結果就更慘。
例如,蘇貞昌系的張宏陸想選新北市第六選區立委,但該區市議員何博文也想角逐,何還曾經「很羨慕」蘇幫張拍廣告支持初選,希望蘇可以公平對待。不幸的是,最後由黨主席卓榮泰出面協調,把何給協調掉了。
賴跳船後,由選輸市長的蘇院長接任下,黨中央竟接受施壓把何博文協調掉,這是什麼樣的民主理念?又是什麼樣的國民意志形成過程?
民進黨高層在黨內有輩分(但未必有民意支持)的要員影響下,任意喬初選,棄既有機制於不顧,黨中央要如何得到黨員的信任?而這個過程看在民眾眼裡,民進黨政府又如何可以得到人民的信任?
這樣的政府說要推動轉型正義,但人民當然會懷疑不過是私心自用,其實是想打擊競爭對手罷了;近來婦聯會勞軍捐收歸國有,卻沒有讓當年買電影票被徵收的人民得到權利回復,就是一例。
民進黨的施政講轉型正義,在自由民主憲政秩序、協助國民形成意志等漂亮詞彙堆砌下,好像爭理念寸步不讓。可是在黨內同志廝殺搶出頭時,才發現恫嚇、施壓等種種反民主的作法,一一浮現。
民主政治就是人民授權給政府的過程,若失去人民信任就要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