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時事評論

民主教育與菁英主義的權衡

北京大學博士候選人  蘇怡和

「提早奠基、累積資本」、「用知識打造競爭力」、「培養領導才能、體會領袖魅力」、「現在開始與世界接軌」、「啟發能力打造成功」、「學齡前教育、成為未來領袖」…諸如此類的文化說法,已潛移默化成功傳遞單一樣貌。看著菁英、領袖、人才,以及各種「力」的氾濫詞彙,筆者思考著究竟是沉默螺旋(Spiral of Silence)作用,讓秉持不同意見者的聲音消失,還是社會整體氛圍對於成功的定義,已經被刻板化得如此狹隘具體?

台灣長期以來,贏在起跑點的思惟根深蒂固,似乎將做為獨特個體的人視為一個競爭機器,不但要和同儕競爭、還要和自己、父母,甚至AI人工智慧拚搏,大量助長集體焦慮的廣告或報導,透漏著孩子要具備多重能力、要有前瞻性、還要走在一條眾人期待的康莊大道。當我們在探討台灣近年來缺乏的思辨能力時,有沒有想過這種過度吹捧菁英至上的價值觀,可能培養出重視成果而缺乏人文關懷的下一代?而僅只一次的珍貴童年,就被綑綁在高度競爭的枷鎖中。

有鑑於自身生命經驗和養育孩子過程交織產生的疑問,筆者日前赴日考察時,參與2017年亞洲民主教育年會(Asia-Pacific Democratic Education Conference;APDEC),透過與各國實施民主教育的單位交流,了解其理念與作法,以及觀察在此環境生活的孩子樣貌。APDEC主張民主教育有兩個中心支柱,一是學習者有權力自己決定要學什麼、如何學、何時學、在何處學、跟誰學習;二是學習者在學習機構(通常是學校)裡,享有受尊重與人人同等的決定權。民主教育是一段學習講道理並聽懂別人的想法,為自己的選擇負責的過程,對照台灣近年來探討人們缺乏的「思辨能力」,不謀而合。APDEC引用馬克‧吐溫:「我從來不讓上學妨礙我的學習。」表達培養出會思考和講道理的公民的重要性,進而培養出負責任的獨立個體。

家庭是學校以外,提供下一代重要價值觀的場所,父母則是老師以外,最常有機會帶領孩子接收訊息的角色。然而,當遇到刊物或媒體報導存在單一菁英式訊息,以此文案進行洗腦行動時候,身為父母的我們難免因此焦躁,只能提醒自己這是商業環境下吸引讀者的文案,不要讓它變成強行灌注於孩子身上的期待,民主教育的過程也許無法聽起來那麼輕鬆浪漫,但透過日常實在地與孩子對話,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孩子,也許更能培育出一位位擅於思考並熱衷生活的人,父母與孩子都是,在教育孩子的同時,發現思辨亦是父母得以安定的關鍵,我們要用理智與僵化的價值觀拉扯、用信念去對抗扭曲的教育生態,期盼共同走在這條學習之路上的我們,能建立出更豁然開闊的親子關係。

viewpointtaiwan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9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9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10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0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10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0 個月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