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是誰造成「憂鬱反芻」的國格之亂?

14 2 月 , 2022  

新聞研究所博士班學生 蔡哲明

中國從新春一系列的統戰議題引發熱議,兩岸網民唇槍舌戰「隔空交火」,特定臺灣名人因為認同問題被指淪為統戰工具,也讓「憂鬱反芻」的國格之亂發人深省。

「憂鬱反芻」源自心理學,由於人的腦海反覆上演負面回憶而稱「反芻性思考」(Rumination),因為過度沉溺負面情緒進而感到焦慮、悲傷以及憤怒;如同此次歌唱藝人、運動選手、政治人物因為個人認同價值背離政治正確,綠營人士如同以往進行負面人設,卻忽略了國格之亂的後設因素就是執政當局。

蔡政府挾其民粹主義操作統獨議題,「中華民國臺灣」在御用媒體紛紛抬轎下,已讓「國名」混淆「通稱」進而由量變轉而質變,這不僅挑動兩岸在國際政治角力的敏感神經,也讓我們自身的意識形態促成認同民粹,一種政府仇中的政治正確凌駕個人認同的國家意識。

如同總統蔡英文所言「我當總統一天,沒人需要為他的認同而道歉 」,那又何必長期因為特定人士的國格認同感到重複焦慮。中國利用春晚、冬奧以及各式特殊場合進行宣傳心戰,目的就是透過公開活動展現國家形象與軟硬實力,臺灣似乎每次遇到這類「賣台事件」就先認定淪為「統戰工具」,卻忽略恐怕是自身根本的認同問題。中國長期以「三戰」作為根基,第一、透過國際媒體發表論述,掌握詮釋權的輿論戰;第二、藉由網際網路潛移默化的心理戰;第三、假藉兩岸和平共處的形象戰,誤認兩岸統一為終局目標。中共在三戰宣傳下,極力推動兩岸統一。現階段即便出現個別人士的認同表態,也不該把所有個別認同就強調為中共宣傳心戰。

1994年教改課綱「去中化」後,尊重「天然獨」、蔑視「天然統」,這才是造就認同混亂的真兇!就國際經驗來看,1960年法國經歷劇烈轉型,與臺灣同樣都在為「去殖民化」而努力,尤其越南胡志明的獨立聯盟贏得軍事勝利並驅逐法國人與阿爾及利亞脫離法國獨立,使得法國遭遇的首要問題為「法國是什麼」以及「法國人是誰」。2007年法國總統薩科奇尚未當選之際,即以改革者之姿作出解釋,「認為成為法國人,不光因為生在法國,更因為選擇留在法國」,援引一種在地深根取代意識型態的認同標準。

「憂鬱反芻」的國格之亂誰來化解,執政當局正以政治正確凌駕個人認同的國家意識,將「天然統」一律歸類淪為中國「被統戰」,卻忽略造成臺灣認同混亂的是民進黨與說要尊重個別認同的蔡總統!

(圖片取自YAHOO新聞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