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教師 趙南星
日前立委范雲在立法院質詢表示,一○八課綱新增資訊科技等科目,另搭配國家語言發展法,本土語言將納中小學必修,引發師資荒。教育部為解決部分地區正職教師不足,開設學分班,鼓勵教師養成第二專長。
跨領域是未來趨勢,立意良好,但許多師生陳情第二專長落差大,間接造成學生學習空泛化、低階化。范雲並舉例,有學校的表演藝術第二專長教師,整學期讓學生看影片和報告,教學過程還夾雜錯誤資訊;有學校開設本土語言,授課老師只能指導學語
言,沒能力帶學生認識背後的文化等知識。
面對外界質疑教育部把關有問題,教育部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長鄭淵全回應,教師取得第二專長所要修的學分數,等同第一專長。
筆者身為國中教師,有兩點看法:
第一、師資培訓教育部宜更嚴格把關。
以當前火熱的「雙語教育」為例,若要取得雙語授課資格,代理教師可去考雙語師資班(考試資格之一是英語檢定B2的聽讀能力),再經過一年實習和數次公開觀課,就能轉為正式教師;正式教師若想取得雙語授課資格,可去申請就讀雙語培訓班(申
請資格之一是英語檢定B2的聽說讀寫能力)。筆者身為國文老師,已通過聽讀的檢定,但說和寫就十分吃力,準備要考第二次。
試問目前在職的正式教師,有多少人已通過B2,並拿到雙語培訓班的學分? 但校園裡卻陸續出現由行政鼓勵,各領域教師舉辦雙語授課的公開觀課,但這些教師都沒有B2資格。立意良善的雙語教學政策,落實到校園中,教師的教學真能帶動學生的能力嗎?
第二、拿到教師資格後更重要的事。
筆者大學就讀師範體系,畢業後也通過教師檢定拿到教師證,考上公立學校教職。但這麼「根正苗紅」,就代表我的教學能力比一般大學的同事好嗎?倒也未必。師資培訓學程不乏有認真的老師,但也很多營養學分,大家心知肚明。
筆者認為,除了完成師資培訓課程,拿到教學的入場券,更重要的是,真的成為一位教師後,如何維持時時精進自己,自我覺察且不和社會脫節的能力。畢竟一位教師大概會在崗位上三十年,影響的學生甚廣。我們若真心想培育下一代,為何不多花點時間和力氣,呵護對學生影響甚鉅的老師呢?
新課綱上路,教育現場勢必面臨數年的震盪期,企盼政府能用更細膩和周全的方式去處理,方能真正造福下一代。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