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文/白之爭和強化英語

22 10 月 , 2017  

退休教師 謝其政

繼高中課綱文/白比之爭,沸沸揚揚被媒體討論後。閣揆賴清德在立法院研究英語列為第2官方語言的一席談話,讓原本就已經不怎麼平靜的校園,投入一顆震撼彈,激起水花四射。

有關文/白比之爭,擺在眼前的事實有四:其一,優美簡潔的古文詩詞歌賦,因深厚的文學蘊底,經歷史、時間長河之淬鍊值得後人品味再三。其二,文言文的優美簡潔畢竟較深澀難懂,不若白話文般簡單易懂,更貼近生活。其三,文言文美則美矣,但優美的文學創作並非文言文之專利。其四,古文除用文字表達文學之美外,利用文學作品傳遞教忠、教孝、教誠信仁義……等核心價值的過程中,往往忽略歷史、時空所造成的價值落差。

有關將英語列為第2官方語言,擺在眼前的事實有四:其一,透過此政策之推動,有助於提升國人英語能力。其二,有好的英語能力可提升職場競爭力。其三,學習之旅語文、數理化等基礎學科必須均衡發展,過度重視某一學科,可能會對其他學科產生排擠效應。其四,就語文領域,若中文都未達一定水平,便一昧的深耕英語,迷信說英語比說中文更高人一等,是一種迷思與迷惘。

數理化加上本國文學及英文,是世界各國所共同認可的基礎學科。在華人社會,或是以台灣為例,強攻英語似乎已成導引孩子邁向成功之路的終南捷徑。從幼稚園便開始深耕孩子的英文教育,期待孩子們將英語生根。強調有外籍教師進駐的雙語教學,總能擄獲不願孩子輸在起跑點眾多虎爸、虎媽的心,願意掏出大把大把的鈔票投資孩子的未來。

街頭上林立的各類型美語班,驗證著美語是當下當紅炸子雞。堅信有好的英文加身便可高人一等,就是手握晉身上流社會門票。為與國際接軌,有一口流利之英語,確實可以開啟學期之旅上的另一扇窗,並提升國際視野。但這並不表示學好英語、滿口洋腔洋調,便可順利入主人生勝利組之列。

同樣的語文課,英文受重視的程度遠遠大於中文,做為以華文為主要溝通工具的中國人或是台灣人,要走進世界與世界接軌,學習英語甚或第2第3外語以擴大視野乙節,筆者均能理解與支持。但語言在使用上有不同的層次,首要目的當然是溝通與正確傳達資訊,先達此要務後,才有討論修辭或文學性等議題的空間。(註1)

但作為華人社會的一份子,尤其是有機會儕身金字塔頂端的菁英分子,在面對華語的學習態度上,或基於功利,或因外國月亮比較圓,更嚴重者有挾洋自重的媚外情結作祟。在社會不斷追求績效攀升、塑造菁英文化的語境下母語長期被忽略,文化評論者與小說家朱宥勛不只一次提出,台灣中學生中文不好,並非因為該科目艱澀或沒興趣,而是因為國文科已經徹底被學生看不起了,覺得它沒有專業、大家都會。(註2)

文/白比之爭,除了政黨之政治圖騰、意識形態、去中國化與捍衛本土文化之較量外,支持白話文派者主張以學生白話文都尚未讀懂、讀通,便強迫高中生必需研讀深澀難懂,遠離生活的文言文,不僅增加學生負擔,更讓學習成效不彰且徒勞無功。

如果中文基礎不夠扎實,對中華文化及傳統經典太過陌生,甚或企圖以流利的英文包裝自己,除非你能熟讀拉丁文、荷馬史詩、莎士比亞……等西方名著,補實經典文化缺口,否則再流利的英語,也難脫缺少文化內涵之缺漏。

作為華夏子民,你可以欣賞莎士比亞,但你絕不可放棄李白、杜甫,更不可輕忽韓柳、蘇軾、歐陽修等人所留下的文化資產。羅丹說美到處都是,只是缺少發現。中文之美你發現了嗎?發現了多少?

從孔子以降,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此一理念,一直都是高懸的理想哲學。政治無所不在,越是集權的政體,政治力對教育與文化介入的斧痕就越深。國家機器雖然強大但它不是無所不能,教育與文化是人類生活方式經長時間淬鍊積累而成。文/白比之爭、英語為的2官方語之議,教材應如何編撰,文體的選擇當非重點,重點在老師怎麼教?學生怎麼學?語文學習是有次序與層次的,必須先把本國文學白話文基本能力達標後,再談進階的英語、文言文乃至第2、3、4外語。有賴神之稱的賴揆入主政院,為中華民國最高行政首長,在高民調支持下,尤應謹言慎行,教育與文化還是歸真的懂教育與文化的專業吧!

註1:蘇怡和,語言教育不該是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觀策站,台北,2017.7. 9

註2:仝註1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