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 林志翰
筆者有幸擔任某縣市教甄專業科目的試教評審,進入複試(試教)的考生年齡最年輕的33歲,最年長者43歲,令筆者嚇了一跳。教甄夢難圓,這些流浪教師轉戰全國各地考試,除了師培制度出了大問題,老師本身的能力恐怕也是問題癥結點。幾點意見供參:
首先,「流浪教師」這名詞怎麼來的?問題為何如此嚴重?回頭看師培政策的變遷,教育主事者的短視目光要負最大責任。
在民國83年之前,師資培育制度是依《師範教育法》推動,全國需要的師資由3所師範大學及9所師範學院專門負責培養。民國82年,修法大暴衝,將《師範教育法》直接改為《師資培育法》,師資培育管道也從過去僅限於師範大學及師範學院,擴大讓一般大學可以設置教育學程,廣開師資培育之大門。
這樣的後果是什麼?因為各大學廣開師培大門,未控管人數,每年從師培學校教育學程畢業的學生多如牛毛,教師證氾濫潰堤,也造就超過10萬人的流浪教師。美其名教師來源多元,但教學現場看到的殘忍事實就是一堆沒有準備好的老師有著美好卻難圓的教師夢。
學校裡曾有實習老師說,一站上講台,她腦袋裡什麼東西都忘了,根本不知道要怎麼教學生;也有實習老師的板書極其扭曲變形,底下的學生可能要有高明的臆測能力才能猜到老師在寫什麼。
這些在教學專業能力上沒有做好準備卻通過檢定考試的實習老師拿到教師證,大多數重複地在每年的教師甄選落榜,轉戰各學校當代課老師、代理老師,教學品質令人擔憂。要不然就是放棄教師夢想,乖乖找份其他工作。
那通過教甄的老師準備好了嗎?因為廣開師培大門,加上少子化浪潮來襲,許多優秀的學生根本不將「當老師」這件事當作第一志願,從過去3所師範大學及9所師範學院的大學科系排名退步,可以看見這個趨勢。
即便教甄有分成初試(筆試)、複試(試教),但我們常常發現通過初試的老師很多都是老面孔,筆試答題可以訓練,試教卻不理想。何況,短短15分鐘的試教過程,抽到的試教範圍是否有發揮的亮點,表現出來的假像未必真實反應出老師的專業實力。
最後,少子化現象嚴重,正式老師退休年齡延後,國中端的教師甄選只剩下12年國教生活科技老師有大量的缺額,其他學科不是連缺都開不出來,就是幾百人搶一個缺。
筆者任教的縣市已經5、6年沒辦國、英、數等考科的教師甄選,任教學校更是10年以上沒有新進的數學教師。這幾年生活科技老師大量開缺的後果就是一旦飽和後,下一個10年或20年的生活科技畢業生也將面臨無缺可考的窘境。
因為短視,主事者從來就沒有長遠管控教師缺額的眼光,有缺就猛開,不然就是10年都不開缺。流浪教師的夢難圓,政策短視使然,錯誤師培政策下的老師沒有準備好,筆者下一場評審會看到超過50歲的試教考生嗎?
pic by <a href=”https://www.freepik.com/vectors/school”>School vector created by freepik – www.freepik.com</a>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