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想想黃士修文章提出的數據和說話方式

30 9 月 , 2015  

美國密西根州大政治所博士候選人 陳方隅

本站於9/22刊出黃士修先生(以下簡稱作者)的大作:〈想想小英主席超德趕美的低價能源口號〉,內容主要是諷刺民進黨的能源政策不切實際。筆者非能源專家,僅就內容提到的兩份資料數據,以及其結論提出疑問。

民進黨的綠能發展目標比美國大?

首先,有位讀者在臉書上質疑作者提到的美國綠能發展目標(該讀者提到,他正好參與了美國能源部太陽能研究計畫)。原文當中說「民進黨說要在十年內新增再生能源裝置容量18GW,超過美國能源部為整個美國規劃的十年綠能發展目標10GW。」筆者因此上網查了一下,發現作者把美國看得太扁了些。根據美國能源部的網站,從2008年至2014年第一季,太陽能發電量就已從「1.2 gigawatts增加到15.9 gigawatts」,超過原文提到的10GW,官網上同時寫說2015年的今日已經達到20GW的水準。針對太陽能,在2014年的五月和九月,白宮分別又公布新的增加太陽能發電計劃,除了立刻投入6千8百萬美元之外,還要與學術單位、社區、私部門一起合作,繼續擴大太陽能的適用範圍以及降低成本。

除了太陽能之外,另一個能源部大力推廣的計劃是風力發電。如果以十年為單位,2004年時全美的風力發電量為6723MW,到2014年底已成長至65879MW,接近十倍數的成長(2015年截至目前為止67870MW,超過十倍)。也就是說,過去十年之間美國的風力發電量就增加了超過67GW,作者說美國綠能發展目標十年只規劃10GW,有可能嗎?。

後來作者回覆說是根據Energy Information Agency(EIA)的年度報告來的。那麼這個問題就更大了,因為:第一,從這MT-19的圖表上來看2010~2040的再生能源發電預估,這三十年成長超過100GW,而作者只是截取一段告訴大家說這十年間只有10GW,資料只看一半。

第二,更大的問題在於,EIA並不是能源部的「政策規劃」,而是「統計與預估」的單位而已,在該報告的第四頁明白指出:

“This report was prepared by the 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s, the statistical and analytical agency within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By law, EIA’s data, analyses, and forecasts are independent of approval by any other officer or employee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The views in this report therefore should not be construed as representing those of the Department of Energy or other Federal agencies.” (粗體為筆者所加)他們明白地說這份報告並不能代表能源部本身。這樣想好了,例如台灣的「主計處」每年都會對明年的經濟成長率做預估,假設這一季預估明年經濟成長率是2%,我們不會說台灣政府的「政策目標」是經濟成長率只有2%。現在黃士修所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拿能源部統計處的報告來宣稱「美國能源部的政策規劃」是再生能源十年10GW發電量,但明顯地是錯誤使用這份報告。

能源計劃不會有人只規劃十年的,能源部對每個「個別再生能源」的規劃及正在做的事情都遠遠超過十年以及10GW這樣的規模。就像,再次強調,我們不會說政府明年的經濟目標只有2%。

其實,一般人包括我在內,都不甚了解10GW是什麼概念、到底是多是少。不過,可以確定的是,美國目前綠能發電量遠超過黃士修所說的十年設定成長10GW之譜。這個數字過去已經一再地出現在核終所發的訊息當中,事實上是嚴重的誤導及超譯美國能源部政策規劃。

核災成本非常低?

第二,作者其實長期以來都強調核能的安全性,在這篇文章結論也再度指出:「核災成本非常低」、「福島核災外洩的輻射劑量,對人體健康幾乎沒有影響。」而其依據之一是2013年WHO世衛組織的評估報告。

我看了一下關於該評估報告的網路報導、一些摘要,以下是幾點心得:

1、作者指出報告說對大眾沒有健康威脅,這絕對是過度簡化的說法,因為,報告當中針對不同年齡層/性別、四個不同區域的人做了不同的評估,在某些高汙染區,罹癌的風險(risk)是上升的,而且報告中用「however」來做轉折。(不過,原文FB下方討論有人說這些上升程度很低。)

2、除了「癌症」外,報告還列舉了一串輻射可能造成的影響:Health effects other than cancer may include thyroid diseases (nodules, dysfunction), visual impairment (lens opacities, cataracts), acute skin reactions, hematopoietic, gastrointestinal and neurovascular disturbances, depending on the dose range(不是我的專業,看不懂,所以直接列出來,粗體為筆者所加)。這一大串可能核災有可能造成的疾病,作者似乎完全都沒有考慮。我是不太清楚這份報告是不是每個疾病都去評估一下,看來是沒有,只有列舉。

3、該份報告特別說明了有一些研究限制,例如這些評估並沒有考慮到個人差別,沒有考慮到資訊的不足(例如接收輻射量的差異),甚至也提到用來估計的模型是有不確定性的。最後還說:依據現有的科學知識,其實我們不知道接觸到輻射量對人體的確切影響,然後需要後續的長期追縱。在原能總署IAEA的報告當中也有同樣的說明,他們認為目前看不出來兒童罹癌的風險上升,但其中一個不確定性是在於,不知道每個人在「核災發生的當下」接收到多少的輻射量。

也就是說,WHO及IAEA報告的確說明評估結果,「對大部份區域來說,癌症的發生機率沒有上升」,但是,(1)最高汙染區的癌症機率是有上升; (2)除了癌症外的其他後遺症,我們目前不知道影響是什麼;(3)該報告指出,他們做的科學評估有許多不確定性存在(抽樣方法、估計模型、時間長短),尤其是不知道每個人接收到的輻射量有多少。

所以,在看過這些報告的相關報導及一些摘要後,我反對原作者如此肯定地說:核電的輻射外洩「風險很低」。因為,不確定性就是一種風險。

實質上的風險更是無法忽視。現在福島電廠周邊還有7~10萬人無法回到居住地,因為禁令還未解。根據報導,今年(2015年,事發四年後)九月五日,被下令全村疏散的七個町村(即鄉鎮)中,才有第一個町解除疏散令,去年解除了兩個部份地區,而日本政府希望在2017年逐步解除禁令。如果科學可以確定福島事件中的輻射沒有危險,或許核電廠周邊的人們不需要等這麼久還無法回家。

事實上,也就是這些不確定性存在,所以現在該區域生產的東西沒人敢買、價錢變很低,這些也應該是核災的風險才對。即使現在許多人大力宣傳「輻射其實不嚴重」,或一直說以上這些都是錯誤資訊,但是,核災發生後,其他地方人們的恐懼是一定會出現,我們無法視而不見。在WHO的報告摘要當中特別指出:除了輻射對人體的直接影響之外,社會環境影響下的個人心理變化也是一個重要的健康影響因素,我們不能忽略這部份。(As well as the direct health impact on the population, the report notes that the psychosocial impact may have a consequence on health and well-being. These should not be ignored as part of the overall response, say the experts.)也就是說,即使真的罹癌的風險沒有顯著提升,也不代表現在人們就已經完全相信核電廠在災難後的安全性,更不代表不會有人的生活、生計受到影響。

以上兩個問題是閱讀黃士修文章之後,以及受到留言的啟發再找資料看來的。我認為,在使用資料及專家證言來佐證自己的論點之前,必須先確定資料的真實性,以及不要過度簡化資料。

最後,要給作者及夥伴們的建議是,討論公共議題是好事,但若習慣性地加入不必要的謾罵,那麼,能吸引到的觀眾永遠就會只有同一群人。討論公共政策是好事,但是加入如此強烈及主觀的形容詞,那麼只會阻礙大家吸收新知的意願而已。這似乎是黃士修及核終成員們一貫的作風,他們覺得自己代表著正義的一方要教訓對核能提出問題的人(延伸閱讀:〈從「核終」談科學的傳播及公共政策的價值選擇)。此風格到底對於傳遞核能知識有沒有助益呢?我也只能說:再想想吧!

,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