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ies: 時事評論

心存僥倖,以致險境:台灣防疫政策的省思

元培醫事科技大學 匡思聖

2019年出現,2020年迅即傳播全世界的covid-19病毒,擾亂了整個世界。面對疫情,各國的策略,在初期均是堅壁清野,杜絕傳染鏈,以免醫療負載過重導致大規模傷亡並等待疫苗。隨著疫苗施打的普及率,以達病毒不斷變異,造成突破性感染不斷發生,在該病毒株傳染力強但染疫者以輕症為主的特性下,歐美各國及亞洲的日本、南韓與新加坡防疫思考開始改為與病毒共存。而要與病毒共存,控制重症的發生,避免醫療負荷過重導致醫療失能狀況發生,就應該是政策的目標。從歐美及亞洲南韓、日本與新加坡的防疫經驗去分析:「堅壁清野等待疫苗→普及疫苗施打達到群體免疫→控制重症發生數與病毒共存」,應是此次covid-19病毒防疫的SOP。

分析新冠防疫的SOP三階段,第一階段是以拖待變,等待疫苗問世,在疫苗不知何時問世下,清零是此一階段的目標,為達清零應該高築城與廣積糧。高築城是指進行嚴格的邊境管制與落實疫調、匡列及隔離;廣積糧則是將各種防疫物資及重症病房等資源完成整備,以備疫情爆發時的不時之需。

第二階段,普及疫苗施打達到群體免疫的策略下,疫苗即成為重要的戰略物資,取得足夠數量的疫苗應是政府此一階段最重要的任務,從2021年初各國政府瘋搶疫苗,以色列率先為國民施打第三劑疫苗,都說明在防疫的第二階段,擁有疫苗是重中之重。

當防疫初步有成,重症數得到控制,但因omicron病毒變異株使疫情進入新一階段的大爆發時,過去第一階段疫調、匡列、隔離三步驟的策略,已顯過時,在控制重症發生數與病毒共存成為新的戰略目標下:專注在提升疫苗覆蓋率、避免防護漏洞,以及在大規模傳播下,為避免染疫曲線過陡,使醫療系統超負荷而失能的狀況發生,適當調整隔離與醫療政策亦是必須。在此重點下,針對變異株研發的改良型疫苗及病毒治療所需的藥品之儲備,仍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除前述戰略物資的儲備外,在完整疫調已不可能的狀況下,該如何適度放寬輕症確診者的隔離方式或讓其居家隔離並調整停班、停課標準,成為政府政策調整重要的任務之一。

台灣在2020年初疫情擴散初始的第一階段,在兩岸關係現階段不友好的情況下,政府當機立斷禁止大陸人士來台並對大陸返台國人採取嚴格的隔離檢疫與對染疫者完整的疫調,依疫調進行匡列與隔離。在前述嚴格的政策執行與台灣人民自覺性讓口罩成為日常狀況下,台灣在堅壁清野等待疫苗防疫的第一階段清零是成效卓著,連日的+0是台灣的驕傲,成為國際防疫的模範生。「超前部署」就成為當年台灣政府最流行的金句,也是執政當局引以自豪的政績表現,但隨2021年4月,因執政黨立委的要求,縮短國籍航空公司機組員的防疫隔離天數,導致破口,在台灣進入三級警戒間,國際上疫苗已問世半年,理當是進入防疫二階段,但從清零驕傲中驚醒的國人這時方發覺,防疫模範生的台灣竟落入無疫苗的窘境,以一個國民平均GDP超過三萬美元的社會,竟要靠他國捐贈才能取得疫苗;而隨著染疫人數攀升,重症者塞爆ICU病房,導致醫療接近失能,亦使此一階段5-7 月染疫死亡人數達700餘人創疫情爆發以來新高,疫情發展顯示政府在應高築城廣積糧第一階段,只落實了高築城並未廣積糧,這也讓自喻超前部署的執政當局破功,隨著民間購買的BNT疫苗即時輸入,並在BNT疫苗足夠下,疫苗施打範圍向下擴及12-17歲青年,疫苗施打率逐漸普及,疫情逐步走緩,國人開始回到第一階段的正常防疫生活,但面對疫情發展,台灣次此時本應為進入第三階段進行防疫準備,但在三級疫情緩解後執政當局卻仍用舊策略,並以清零為目標。

2022年4月,隨著基隆疫情爆發,台灣染疫人數創新高,以4月19日為例,本土當日確診人數達1626例,正式宣告omicron變異株已在台灣大流行,疫情防治應進入第三階段控制重症發生數與病毒共存。第三階段策略應增加疫苗覆蓋率、控制染疫曲線,隔離策略因應爆量需隔離人數應開放在家自我檢測,停班與停課標準應配合疫苗施打狀況予以放寬,這些都應在第二階段做好規畫,可是當疫情再起後執政當局的舉措,4月6日蔡英文總統在官邸防疫應會議,提出新台灣模式「重症清零 輕症控管」的目標,此一口號,乍聽非常響亮而有力,但卻有邏輯上的問題,既承認輕症的存在要與其顧存,卻忽略在此狀況下,重症無法清零的事實,在可預見未來,本土單日染疫人數超過千人應是常態。依現行做法,將輕症者全部隔離在防疫旅館或醫院,靠政府力量清零,無異是緣木求魚時,此時政府應相信國人的公民素養,在政策上導向靠國人自律的進行自我篩檢、自我通報,方能掌握染疫人數,進而控制染疫曲線。而這些政策調整應是在去年三級疫情緩解後政府就應該去做的事。要進入與病毒共存時代,依前分析仍需廣積糧,所儲備的物資,除疫苗外、擁有數量充足的快篩試劑與口服抗病毒藥物等戰略物資並擴充重症隔離病床,搭配前述防疫政策的調整均是必要的。

中和2歲染疫重症兒童不幸往生,雖無法證明後送延誤與其往生的因果關係,但從通報3小時後才完成後送,顯示政府的後送制度仍維持第一階段的作法並未及時適當調整;再從國外輝瑞兒童疫苗早已開打,政府卻因突發疫情,緊急通過對針對7-12歲兒童施打莫德納的EUA,顯示了台灣在疫苗準備上,尤其是針對擴大覆蓋率的兒童疫苗準備是嚴重落後。在前有民間採購與輝瑞系出同門BNT疫苗的既成模式下,我們很難理解政府為什麼還是買不到需要的疫苗。此外,要達到政府所標舉的「重症清零 輕症控管」的新台灣模式,充足的快篩試劑與足量的口服抗病毒藥物和疫苗一樣是不可或缺的戰略物資,但從民間快篩試劑價格高居不且已近斷貨,藥物雖已採購但仍不知何時到達的情況來看,在邁入第三階段的防疫工作上,執政當局仍未做好準備,重蹈第二階段的覆轍。

在前有歐美、南韓、日本與新加坡防疫作為可為借鑒下,為何執政當局未能做好與病毒共存的第三階階段準備工作,而讓台灣疫情爆發陷於險境,分析其原因:

    一、防疫戰略目標模糊:執政當局因追求清零掌聲,並一直以此作為防疫成效的大內宣,故雖認知到未來必將學習與病毒共存,且雖有2021年三級警戒的教訓,仍心存僥倖,故防疫戰略目標在清零與共存間猶疑,自身不肯面對亦不肯告知國人未來必將走向與病毒共存的階段,讓整體社會做好心理準備。反觀大陸的中共當局,姑且不論其清零的戰略目標是否正確,但其防疫戰略目標一直很明確。

    二、防疫戰術政策僵化:在防疫戰略目標模糊下,仍將全副精力與資源放置於堅壁清野的防疫政策執行中,迷信邊境管制成效,而忽略omicron傳播力強大事實,在防疫上仍沿用舊有疫調、隔離、匡列的做法,未擴大篩檢廣度與力度,導致在篩檢不足下,病毒已悄悄進入社區廣泛傳播。而也因防疫戰略目標的模糊及防疫戰術政策的錯誤,導致該超前部署的防疫物資及應預先規劃的防疫政策調整,均無做好準備,使疫情再起後,從染疫曲線觀察,這一波疫情又在失控邊緣。

    三、防疫資源準備的不足:因前述防疫戰略目標模糊與防疫戰術政策未適時調整,導致快篩試劑、口服抗病毒藥物,雖有一年的整備時間,量仍極度不足;在疫苗的採購部分,尤其是兒童疫苗的採購,如前述,在有去年民間協助前例可循下政府又重蹈覆轍,在兒童疫苗不足下,讓我們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成為急就章的實驗品,顯示執政當局自陷於僵化的意識形態而延誤疫苗採購應是不爭的事實。

      2021年三級警戒慘痛的經驗,即是執政當局因初期成功自滿,又自陷於僵化的意識形態思維且私心想扶植不成熟的國產高端疫苗。在寄希望於高端僥倖心理下,讓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經過一年,讓國人氣餒的是,受800多萬選票託付的執政當局仍未從去年的經驗學到教訓,使來勢洶洶捲土重來的疫情又致台灣社會於險境。 當疫病來襲,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與讓人民免於恐懼應是政府最基本的義務,事實上在防疫戰略目標確定下,防疫策略是可以很科學的去做相關的準備工作。當台灣防疫正進入與病毒共存將疫情流感化的關鍵階段,在與covid-19病毒共存的應是現階段防疫的戰略目標下,執政當局應撇開僵化意識形態,依科學採購該採購的防疫物資,完成疫苗、快篩試劑、口服抗病毒藥物等醫療物資、重症床位擴充等醫療資源的整備並進行公衛統計學的推估,調整政策以控制染疫曲線,並依曲線推估制定新的合宜的防疫指引,讓染疫曲線的陡度不會失控。亡羊補牢猶未晚,期待執政當局不再心存僥倖,依理性用科學,重訂符合當前需要的防疫指引,並用文宣懶人包廣為宣傳,讓民眾了解,在未來可能遇到的狀況以及該怎麼做,相信當防疫政策合宜、資源準備充足且政府與人民一心,台灣定能順利完成過渡,達到與病毒共存傳染病流感化的目標,讓我們回到真正正常的生活並重新與國際接軌,回復往日安和樂利的生活。

(照片來源:康健)

 

 

viewpointtaiwan

Recent Posts

台積電與日本合作深化快跑,是因為美國助推?

科技力智庫執行長  烏凌翔  ...

11 個月 ago

民進黨執政下只有人民被電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1 個月 ago

國民黨會在立法院強力監督政府

學術工作者 徐惠 (閱讀全文....

12 個月 ago

新國會應該全力掀開民進黨八年執政遮羞布

資深媒體人  江振義 (閱讀全...

12 個月 ago

中投、欣裕台收歸國有 行政法院為虎作倀!

中華民國法律政策協會副理事長 ...

12 個月 ago

總統絕對多數決,改變扭曲的民主

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  汪...

1 年 ago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