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

從英國出奇招反思我國的防疫戰略目標

20 3 月 , 2020  

退休大學教師 衣冠城

英國首相強生上週在電視演講中告訴英國同胞要有「過早失去他們所愛的人」的心理準備。此語一出引起英國國內的恐慌,也震驚世界。目前英國政府對抗新冠肺炎的作法是拖延病毒傳播,延長傳染高峰期,期望從而最終將疫情的影響降至最低。所以英國不會關閉學校,也不禁止大型公共活動。

這種抗疫策略,已經不是佛系抗疫,簡直是厭世般的全面棄守,不然就是拿英國人民性命進行一場世紀豪賭。

英國政府首席科學顧問華倫斯表示,現在辦不到而且不應該去做的就是想徹底壓制疫情,因為現在全力壓制的結果就是年底疫情捲土重來,屆時全國健保(NHS)將會不堪負荷。所以最好的辦法是達成群體免疫,讓六、七成的人民染病,痊癒後自然取得免疫力;英國政府科學顧問惠提也認為英國目前的醫療體制無法做到保護所有的人,還要靠民眾自身的免疫力來自保。

「全體免疫」的這個說法,引起很大的爭議。先不論科學上是否可行,在道德上也引起許多批評。英國目前人口約6650萬,如果有60%的人口感染新冠肺炎,就算只有1%的致死率,也將會有40萬的英國人死於此次疫情。任何一個國家無論其政治體制為何,大概都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更別說公然宣示。

英國是功利主義的發源地,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者。如果從英國歷史出發,就不難理解為何英國會有如此大膽的防疫戰略。俗稱的功利主義其實譯為效益主義較為合適,就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效益主義的創始人邊沁認為效益是可計算的或至少是可比較的,所謂的效益就是追求最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因此效益主義必然是一種結果主義,在道德的電車難題中,一定選擇讓電車去撞上較少人的那一邊。

所以從這個角度出發,參照前述英國科學家的顧慮可以看出英國政府認為真正的敵人不是病毒,而是全國健保的崩潰。英國人向來引以為傲的全國健保,連倫敦奧運開幕表演都不忘炫耀一番,一旦崩潰,英國人所要付出的恐怕就不只是4、50萬人的生命。

正如美國歷史學家洛亞當斯所言,如果說兩千年的英國歷史,有什麼值得教訓的話,那就是這個民族在當她似乎要失去一切時,才顯得強大。回顧歷史一次次看似滅頂之災──諾曼人威廉入侵、強大的西班牙無敵艦隊、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對北美殖民地的涉入、橫掃歐陸的拿破崙帝國更不用說納粹德國對英國的封鎖與轟炸,英國人在即將亡國滅種之際卻都一一的挺了過來。除了堅毅與勇敢,英國都以其獨特的方式來面對難關。

這種獨特的方式就是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及時做出重大甚至冒險的戰略調整。英國的調整是把新的變量、新的資源整合到自己的戰略構建當中,發揮新的戰略功效。這種戰略調整策略的核心就是「不斷在戰爭的收益和成本上找到一種最佳均衡點」。

一旦外部條件讓這個均衡點發生偏離,那它就要根據新的變量來修正舊有的作法,重新找到新的均衡。而這種動態的、不斷尋求新平衡點的做法,也正是英國人的務實主義在戰爭方面的具體表現。

簡言之,要有明確的戰略目標,正確客觀評估敵我情勢,不被理論和意識型態綁架,隨時調整戰術,即使過去有效的作法也絕不因襲。

反觀台灣,除了記取SARS的教訓,加上反中情緒的利用,的確可能對來自中國大陸的傳播途徑做出有效的封鎖,以及嚴格管控醫療資源,打出漂亮的上半場。

但是隨著大陸疫情的降溫,而全世界疫情的大爆發,越來越多確診案例來自歐美、日、澳等地,以及在仍限制郵寄口罩出國,卻提供美國每週10萬片的雙重標準,突顯出台灣防疫戰略的受制於意識型態的雙標與侷限,令人擔心,可能會使得連月來公衛系統的努力與國人的全力配合前功盡棄。

 

, , ,

By



Recommend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