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大學學生 汪上閔
隨著年底地方選舉的步步逼近,原本尚處友好關係的第三勢力政黨,彼此之間的裂痕也慢慢浮上檯面。而同為318學運後誕生的政黨,時代力量與社民黨之間的微妙關係,更因著近日來社民黨召集人范雲與立委兼時力台北市黨部主任林昶佐,針對選區協商的破局而開始有了火藥味。許多第三勢力的支持者擔心,照這樣的情形持續惡化,是否會造成國民兩黨坐收漁翁之利?
在看這兩黨的競合局面之前,必須要先暸解兩者的共同屬性,也就是前文提到的皆為318後的產物,因此兩者主要立基點都還是集中在學運發生的場域附近。雖然時力看似在全台各地大舉提名,然而目前較為穩定的也就只有雙北選區。其餘的縣市,有“嫡系”提名爭議而跳槽他黨的,甚或有對地方或議題缺乏暸解而鬧笑話者,再再應證了當初許多人對時力大舉提名會造成候選人素質良莠不齊的擔憂。兩黨對外人「北部黨」、「天龍黨」的戲稱,目前可說是無力反駁。對於自詡擔負改革台灣政治生態重任的兩黨來說,繳出這樣的成績是令人失望的。正因在雙北外無所突破,對於各自皆認為具有且僅有的優勢選區,雙方自無讓步的空間可言。
然而這樣的劍拔弩張的情形,卻在意想不到的地區產生了質變。
宜蘭,因著台灣省議員郭雨新過去在黨外運動時的努力,與嘉義並稱為台灣兩大民主聖地。然而同其他農業縣市一樣,宜蘭也難以擺脫農會水利會及兩大黨派系的荼毒。值得慶幸的是,這樣的情形隨著由無黨籍議員薛呈懿,綠黨吳紹文,時力林正芳等人所組成跨黨派組織「宜蘭人民組合」的成立而有所改變。在該團體創立之初,大家即有「任何黨中央的指導皆不影響對宜蘭的政治判斷」(摘自吳紹文2月13號臉書貼文)的共識。因著共同對地方關懷的核心價值,呈現出了與雙北節然不同的第三勢力風景。
另一個例子則是港都高雄,在2014年議員選舉失利後,基進黨成員以關注高雄各項在地議題為主軸,在16年共同成立青年組織「高雄好過日」。透過以講座及走踏地方等方式,持續與居民就多項公共議題進行溝通。近日對市民所關切的城市轉型議題,以及針對亞洲新灣區等重大建設皆提出自己的看法與分析。對於剛落幕的民進黨市長初選,更以籌組「影子市政團隊」做回應。縱使多個選區皆與網路聲量較大的時力有所重疊,但就戰鬥位置的準備情形,看來目前仍是略勝一籌。這種從地方逐漸成長茁壯的「草根力量」,與特定重大事件所產生的政治能量,正逐漸產生差異。
對於一個在台灣的小黨來說,沒有比打重大議題(空戰)CP值來得更高的做法。地方耕耘經營(陸戰),則需要有人願意花長時間做可能短期看不到之後也不一定看得到成效的努力。怎麼想怎麼算、人才與資源該放在哪,單就以政黨利益的角度看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事。然而究竟採取兩者之中的哪個方式,才能承接人民對新政治的渴望,真正翻轉與開創台灣未來二、三十年嶄新的局面?第三勢力政黨對此的態度,我想是比起破不破局,整不整合,更值得我們注目與關心的問題。